支持技术创新 推动低碳转型
4月27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京举办“低碳转型,创新驱动”论坛暨2015-2016年度WWF气候创行者颁奖典礼。《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WWF中国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卢伦燕和全球气候与能源项目高级创新顾问斯特芬·赫宁逊。
175个国家刚刚在联合国总部签署了《巴黎协议》,赫宁逊表示,这一协议的签署将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带来机遇,企业将面对更大的市场需求。
赫宁逊说,要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并不能只推动技术研发,更要付诸努力,使实验室技术在全球市场中快速、大规模地实现商业化。此外,希望仅仅依靠几项超强技术来实现改变环境、低碳转型的目标,也是不可行的,需要培养起中国所倡导的“万众创新”的氛围。而这正是WWF推动气候创行者项目的理念。
赫宁逊是气候创行者项目的创立人。他向记者介绍了推出这一项目的考虑。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经济,通常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条是在原有经济模式基础之上尽量降低排放带来的污染;另一条途径是开启全新、清洁的业务和商业模式。2008年,WWF在瑞典发起气候创行者项目就是为了推动低碳创新技术的推广,用一个全新的、能带来经济价值的低碳技术产业帮助解决气候问题。目前项目资金均来自瑞典的一个慈善基金会和一家瑞典企业。自2008年开始评选以来,已经有60个获奖技术。随着项目的推进,现在WWF关注的不仅是为有突破性技术的企业颁奖,而是希望能实实在在地推动这个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卢伦燕表示,项目在中国落地后,在项目设计上作了调整,从过去只关心技术的创新程度,增加了对创业团队、商业模式等要素的关注,这使得评选出来的项目在和市场对接的时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她感叹,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存在着一些通病,比如偏重技术,但管理、人力资源、理念梳理等方面都相对欠缺。为此,WWF提供了免费的宣传、融资、市场对接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支持服务。她还表示,项目专家评审团队中不但有技术专家,还有投资人等,这增加了获奖企业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机会,对于获奖企业,基金会也进行了跟踪。
据悉,此次专家团考核了企业减排潜力、技术创新度、市场潜力等指标后,最终评选出了竹缠绕复合管道、高能效柔性超薄晶硅太阳能电池、热超导材料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光盘冷数据存储优化管理技术以及黑水虻餐厨垃圾资源化系统等五项最具减排潜力的技术和产品。据估计,这五项技术如果能在2025年达到预期市场份额,则有望实现每年超过2.31亿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气候创行者项目已经在中国、印度、南非和北欧落地。赫宁逊表示,《巴黎协议》的签署带来了很好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全球创新合作。在去年12月的巴黎气候大会期间,包括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在内的20个国家共同发表声明提出,未来五年内,政府将在清洁能源研发领域投资翻倍,私营部门将发挥引领作用。
赫宁逊认为,中国在清洁科技的创新方面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如果能够得到政策、工商业、投融资机构的有力支持,中国的企业家将在全球低碳技术市场中大有作为。他还表示,WWF也打算尝试搭建多方参与的全球技术创新孵化和推广的合作平台,加速创新技术发展,希望能获得更多资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