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过搜救演习提升“海上交通”综合治理能力
随着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海上活动日益频繁,对“海上交通”综合治理提出更高要求。8日上午,一场900余人参加的中国最大规模海上搜救演练在渤海湾山东烟台海域展开。目的是通过演练加强对“海上交通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演习情景是一艘大型客滚船航行途中与一艘商船发生碰撞,导致大型客滚船船体破损进水,汽车舱起火。在海陆空三位一体救援力量的配合下,事故妥善处理,500多名旅客被转移……
这种情景不是无意义的设想。演练展开的渤海湾山东海域有35条主要航路,船舶流量密集,年客运量约3000万人次。2011年以来,辖区港口吞吐量、船载危险品同比分别增长了63%和150%,达到约54亿吨和9.4亿吨。一度,繁忙的烟台至大连“黄金水道”曾发生多起海上交通事故。其中,1999年发生的“大舜号”海难,造成282人遇难,震惊世界。
如何破解渤海湾的“生死之谜”、提高海上交通综合治理能力?中国政府予以高度重视。交通运输部门倾注大量心血,从法律法规完善、运力结构调整、搜救能力建设、海上管理精细化等方面,着力打造海上交通公共安全体系。
目前,相关部门正在推动《海上交通安全法》修订和《海上人命搜索救助条例》立法进程。搜救能力建设速度逐步加快。近年来,中国在十多个沿海省份建立了海上搜救中心,在沿海主要城市开通“12395”公众海上险情警报电话。“十二五”以来,海上搜救部门共组织搜救行动8309次,平均每天救起48.8人。
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海上交通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目前,山东省已基本实现主要港口和重要航道、重点水域的有效监控,并将管辖水域按照近、中、远分类,实施海上网格化管理,每年成功避免事故险情近80起。此外,还引入“单船综合评价体系”对不同船只进行差异化评价与监管。
“在港口经济快速发展、旅游客运日益繁忙的情况下,2011年以来没有发生30人以上大型事故。”山东海事局局长、山东海上搜救中心常务副主任袁宗祥说,这个“成绩”让自己欣慰。
海上交通治理的“中国特色”在于多部门联动。“统筹各部门力量共同救援,这与国外由一个部门或者一个机构主导的模式不同。”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智广路说。但这种模式需要“磨合”:在应急事件中,各部门如何有效、快速、协同发力成为新的课题。
“此次演习有12个海上搜救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参加,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部省联动、部际联动’的协作水平。我们将首次对多部门联动、海陆空立体演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估。”智广路说。
为了紧密合作,山东海事部门同安监、气象、航运企业等近300家机构签订了协议。
海上公共安全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全社会的配合。“安全是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工作。航运企业是海上交通安全的主体,要发挥主要作用。全社会要加强对海上交通安全的认识。”袁宗祥说。
“此类演习已经做了十年,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演习引起社会关注、重视海上交通安全。”智广路说。在一些沿海地区,海事部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救援,并通过“安全进校园”等活动加大社会对于海上交通综合治理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山东已组织900余人规模的社会志愿力量,共同参与平安海区的创建。专家指出,目前我国不少沿海省份已初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各方齐抓共管的海上交通公共安全格局,关爱海上生命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海上交通治理比路上交通治理更加复杂。”智广路说,未来,中国将从提升航运企业自救能力、增强公众海上安全风险意识、强化夜间飞行救助能力等方面提高搜救能力。 (记者丁静、齐中熙)
原标题:中国通过搜救演习提升“海上交通”综合治理能力
稿源:中新网
作者:丁静、齐中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