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探讨专业“供给侧”改革 课程不因人设

13.06.2016  20:50

    什么专业有前景,什么专业有“钱景”,这是高招季里家长和考生最纠结的难题。其实,现在专业并非一选定终身。昨日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举行的江苏高校专业建设校长论坛上,校长们透露,高校的专业建设正在进行“供给侧”改革,专业“旋转门”大开,所有学生可以各选所爱,一些特色不鲜明的专业可能被“瘦身”,一批全国领先、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专业正在打造中。

  转专业,门越开越大

  过去高校大多因人设课,“老师研究啥就开啥”,转专业的门自然也“开不大”。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由选择。

  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廖文和介绍,过去只有优秀生才享有的转专业“特权”,2014年起全开放,成绩不太好也可报名转专业。“我们采用申请—答辩的机制来考察学生对于转入专业的理解、兴趣、已有的基础、对未来的考虑,进行综合评分。有语言生转到软件专业,也有工程专业学生转到工业设计专业。

  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张进明介绍,该校学生大二、大三有3—4次转专业机会。学生选修了拟转入专业规定的6-8门准入门槛课程且平均成绩超70分,就可申请转专业。而相应的,已录入该专业的学生,若准入门槛课程平均成绩达不到70分会被要求转出。

  东南大学教务处处长雷威说,在第一学年后,所有愿意转专业的都可以提出申请。每个学院提出可以接收的具体名额,学院各自定规则,经学院考核同意后接收。每年有1000多人报名,占每年招生数的1/4,最后约有400多名学生能转成。

  设专业,关键看需求

  过去,曾有高校大开转专业之门,部分专业转出人数太多,发生只剩下个位数学生、教师无人可教的窘况,转专业政策因此“回缩”。

  对此,校长们的共识是,“因人设课”将成为历史,高校如今更加重视内涵建设,过去一窝蜂开设,并没有自身优势、特色的专业将主动关停。廖文和说,学校连续3年在校内发布“专业潜力评估报告”,近两年来有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6个专业关停,合并到其他相似专业中去。明年可能还会再对专业进一步“瘦身”,关停一些过去赶时髦设置,但特色并不鲜明的专业,增加“互联网+”等战略新兴产业。

  各高校普遍对自己开设的专业开展了内部评估。常州大学校长陈群介绍,去年6月起,该校启动校内专业认证;同年11月,3个文科专业接受校内专业认证,至目前已有9个专业通过校内专业认证式评估。

  在场有校长坦言,“过去由于高校普遍重视的是学科建设,而非专业建设,高校老师培养自己比培养学生更来劲。”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说,江苏高教取得很大成果,但高教发展水平和规模不相称,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要求不太适应,高校对接区域发展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现在创新人才培养还很不够。需要高校主动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建立大学专业与行业吻合度分析、预警公报制度,引导高等教育专业教学改革。

  “专业调整、优化是动态的过程,不是只减不增。”雷威透露,整体思路是:一要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二要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他举例,比如今年学校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我们的专业第一个要优化,第二个是要动态调整,就是说我们的专业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把资源集中,要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后面就是一流专业,只有把资源集中才能建设更好的专业。

  重教学,差评课程坚决淘汰

  丁晓昌介绍,目前我省正在打造一批全国领先、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专业。“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去年启动以来,一期工程共立项专业258个,其中A类100个,B类100个,C类58个。各高校都在探索品牌专业的内涵建设,在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教材资源开发、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初步效果。

  江苏大学副校长梅强说,该学校打造的6个省级品牌专业都设立国际班,中外学生一起上课。每个专业都要求有2-3门课程是全英文授课。东南大学副校长吴刚说,目前该校也正在打造示范性全英文授课专业。

  吴刚说,该校在土木工程等两个示范学院试点,引导教师把精力放到人才培养上。“过去老师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都会放在科研上,而改革以后,大概能做到教学、科研各半,形成比较均衡的良性互动。在考核体系中,过去科研权重比较大,试点改革以后,考核体系里的教学比重大大增加,同时绩效津贴切分方面,优先保证教学,有75%专门用于奖励教学、人才培养等做得比较好的老师。教学优秀的老师,一年比过去能增加5万元收入。”未来,该试点还会逐步在东大推开。

  南京大学副校长王志林介绍,该校的优质课程“十百千”工程将覆盖全校所有学科学生,十门量级世界知名课程,百门量级全国知名课程,千门量级南京大学优质课程。同时“扶新去莠”,培育各类新型教改课程,建立健全教师教学预警机制和差课退出机制。“对于连续3次被评为全校后5%的差评课程,将坚决淘汰,目前已经淘汰22门课程。”(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