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态文明的张家港样本
张家港市环保局在梁丰生态园森林书屋举办自然读书会活动
笔记自然活动中,学生们在志愿者带领下笔绘大自然
这是一座不断奋进的城市,从1996年成为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起,江苏省张家港市就一直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前列。首批“国家生态市”、全国首个荣膺“联合国人居奖”的县级市、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每年一大步,十年结硕果,一个个奖项,一份份荣誉,见证了张家港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
探索实践富有生态文明内涵的绿色发展之路,让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把绿色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大路径”(聚焦转型、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文明引领)之一强力推进——张家港人用一以贯之的行动,不断打造出符合张家港气质的生态文明样本。
细化顶层设计释放制度红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勤劳聪慧的张家港人始终不渝的追求,更是历届张家港市领导班子薪火相传的理念。
张家港市以生态环保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不断健全生态制度体系,切实提升绿色行政能力。
综合决策机制。从接续修编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7—2025)》,到制订出台“绿色发展引领区”实施方案,再到全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生态文明”充分体现在张家港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民生保障等各领域。招商引资过程中,注重排污总量和环境容量“双重控制”,不断提高新建项目环境准入门槛,这几年先后否决或劝阻各类工业污染项目600多个;实行区域规划和建设项目环评“双评融合”,在全省率先以排污许可为核心开展建设项目“一证式”环保审批制度改革。
多元投入机制。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方式,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每年全市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超过3%。修正完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环保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重点污染防治项目、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补助和各类生态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的奖励,比如对实施废水提标升级改造和中水回用工程的企业给予20%补助,对1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拆除或以清洁能源替代的按每蒸吨3万元标准补贴,对被授予“绿色发展领跑者”称号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积极吸纳民间资本投向生态环境领域,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建成国内第一家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完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厂等一批配套环境基础设施。
绩效评价机制。专门制订《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将新兴产业、腾笼换凤、节能降耗等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年度区镇千分制、部门百分制考核体系,持续加大考核权重、定期督查通报结果;率先出台《镇(区)党政主要领导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办法》,重点从土地资源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效益、资金投入、环境风险防范和群众评价等方面,对相关领导生态环境履职情况进行任中和离任审计。对审计中发现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严重损毁自然资源资产和重大生态环境污染损害责任事故,依规依纪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的“守土有责”意识。
全民参与机制。推行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全市以整体行政区域、镇(区)和行政村为单元,分别划定1个一级网格、10个二级网格和178个三级网格,且市属7个环境监察中队与相应镇(区)环保办合署办公,确保每个“网格”定人员、定资金、定职责。依法对重点企业实施全过程监管,有效推动环境监管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发挥基层群团组织作用,以创新设立的环境保护市民委员会为依托,以文明城市“青年志愿者”团队为载体,持续壮大生态文明志愿者队伍,不断完善“城市e管家”等公众交互系统平台,引领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管理和监督,进而实现生态环保由单一“行政管理”向社会“全民参与”转化。
心系民生福祉全力推进“263”
截至7月底,张家港市PM2.5均值为45微克每立方米,浓度较2016年同期下降25%;空气优良天数135天,优良率达到64.3%,较去年同期上升2.3%。重点省考断面水质达到考核目标,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总体水质状况良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张家港市连续实施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城市管理三大“百日行动”,扎实推进以减煤、减化为重点的“两减六治三提升”(“263”)专项行动。
张家港结合苏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求,细化分解“263”行动实施方案,排定219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加强钢铁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的运维管理,确保所有脱硫除尘设施正常运行。开展燃煤锅炉专项整治,5台10~35蒸吨燃煤锅炉完成清洁化替代,3台65蒸吨以上锅炉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台燃煤窑炉、14台燃煤热水炉完成整治。开展VOCs污染治理,完成整治61家,其中31家化工企业完成LDAR及提标改造,27家涂装印刷包装企业完成油改水及综合治理,淘汰3家开启式干洗设备,进一步削减VOCs排放总量。
水污染防治任务稳步推进,开展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标整治工作,编制相关断面稳定达标方案。深入推进工业水污染治理,沙钢集团15万吨/日中水回用工程进入设备安装和单机调试阶段;沙印集团、锦丰片区污水厂2.5万吨/日尾水回用工程已完成主管线工程量的70%;走马塘废水总管线工程全面建成并基本投入运行,二干河沿线两家印染企业工业废水接管至片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全市7家工业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实施IC卡总量刷卡制度。
编制《张家港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规划及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开展张家港市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空间位置遥感核实工作,录入企业1012家。联合经信委、国土局对全市2006年~2014年期间关闭、搬迁的269家化工、涉重企业遗留地块排查信息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建立基础台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镍、锑、铊污染源调查工作,核查重点行业129家企业。
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对重点行业、敏感区域、重大信访开展拉网式排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截至7月31日,共计现场监督检查6200余厂次,立案232件,处罚140件。按日计罚18件,实施查封扣押20件,限产停产5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犯罪的案件12件。
转型升级打造绿色化经济质态
稳居全国县域经济排名“第一方阵”的张家港,规模经济引领着强劲而和谐的发展脉动,担纲着创新型经济的主力军,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两新一高”优势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康得新、华灿光电、霍尼韦尔等大型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大批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服务水平的新型工业集群。
张家港市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并举、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共同发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张家港经济“升级版”。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LED、锂电池为主体的新能源,以页岩气、光学膜为支柱的新材料和以智能装备、再制造为代表的高端装备等“两新一高”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市新兴产业投资占比近50%、产值占比达42.9%。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钢铁、化工、纺织三大传统行业是张家港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现实增长点。一方面,大力支持沙钢做强主业、做优产品,打造世界最大的特钢生产基地,推动永钢与宝钢合作,实现“普转优、优转特”,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形成冶金行业绿色化发展的“张家港现象”。另一方面,与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合作,率先在全市钢铁、化工、纺织三大行业制订绿色发展评价标准,试点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发展领跑者”评价工作,引领企业勇当“行业标杆”。
积极培植现代服务业。切入“互联网+”战略,助推以互联网+港口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提速增效。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2%。
循环经济等新型业态发展势头强劲。从沙钢集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圆周型钢铁生产流程,每年实现20%以上循环经济贡献额,到张家港保税区半数以上企业进入循环经济圈,形成精细化工、棕榈油、有机硅等多条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再到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建设,全市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在98%以上、规模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96.8%。此外,在社会层面,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餐厨垃圾综合利用,分别在高档小区和农贸市场开展废旧衣物回收和果蔬垃圾专项收运、集中处理。一个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空间架构在张家港市初步形成。
扬子江化学工业园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冶金工业园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通过省级验收。华东地区首个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落户张家港市,依托基地发展的静脉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基地目前已引进德国西马克、英国ATP等一批再制造标杆型企业,可望在未来3年形成300亿元的产业规模。与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节能60%、节材70%、节约成本50%,降低污染物排放80%以上。
城乡一体拓展绿色化发展空间
波光粼粼的百顷暨阳湖,曾是修建沿江高速公路的集中取土坑;千亩植物争奇斗艳的梁丰生态园,曾是绿化薄弱的高压走廊;山水依依的张家港公园,曾是废弃的窑洼地……秉持“自然不足人工补、先天不足后天补”的建设理念,双山岛、香山、通州沙西水道等大批生态建设“点睛之笔”,让一处处绿、一道道景,延伸到张家港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张家港市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特色,实现城乡资源合理配置、公共服务均等共享。
在规划建设上,以“整体城市、一城四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为框架,坚定不移实施“多规合一”,严守耕地利用、开发强度、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在城镇,已实现供排水城乡一体化、天然气主管网“镇镇通”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在农村,持续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工业向集中园区、居住向新型社区“三集中”开发模式,全力打造一批具有苏南特色、体现节地节水节材的各类载体和集中居住区,使有限的城乡资源集中整合。全市农田规模经营比重95%,企业进区入园率95%,农民集中居住率70%以上,永联小镇成为国家新型小城镇建设的典范。
在环境整治上,市域层面,秉承“自然不足人工补、先天不足后天补”的建设理念,在有效保护香山、凤凰山两座山体和长江滩涂湿地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切实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再造力度,双山生态旅游岛开发、通州沙西水道建设、小城河环境综合整治等成为张家港市近几年生态建设的“点睛之笔”,市域范围目前已形成“西有香山、南有暨阳湖、北有沙洲湖”的生态基础空间。农村层面,在全省率先实现村庄环境整治100%达标的基础上,大力度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准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全流域实施镇村河道集中整治,城乡各地生态品质有效提升,基本实现“大地铺满绿意、清水贯通城乡”的目标。
在公共服务上,社区是服务百姓的第一阵地。张家港市以实现城乡社区化管理全覆盖为契机,通过构建以“三会联动”(以公益组织联合会为组织平台、以社区发展基金会为资金平台、以社会组织服务支持系统为能力平台)为载体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整合社区公共资源、壮大社会公益组织,极大地增强了群众对“健康舒适、便利快捷、文化娱乐、个性发展”的需求度和获得感,城乡之间“15分钟交通圈”、“15分钟文化圈”、“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全面形成。
在共建共享、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下,眼前的张家港,分不清哪里是城市、哪里是农村,所有市民都“工作在现代化园区、生活在花园式社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张家港,正带着绿色的梦想,迎向扑面而来的光辉岁月。
人文实践培育绿色化生活方式
在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今天,如何打造更加鲜活闪亮的发展特质,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社会更和谐”,进一步增加城市竞争力、提升市民获得感?志存高远的张家港人深知,唯有注重绿色人文实践,才能使城市未来发展面向更为广阔的春天。
张家港市以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为抓手,以全覆盖的镇村文化阵地和网格化的社区管理模式为载体,深入开展绿色人文实践活动,让生态文化逐步渗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中。通过举办生态文明专题培训、开展校企互动生态公益活动、创新打造“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分层次、针对性面向领导层、企业界、公众群、中小学传递生态文明正能量。让绿色人文理念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使“倡导文明新风、崇尚绿色生活”逐渐成为寻常百姓潜移默化的行为自觉。
每年举办的“长江文化艺术节”和两年一届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高层研讨活动”,不断拓展生态文明与文化资源整合、共享、利用渠道,极大促进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识的形成,着力彰显张家港生态文化的特色品牌。通过构建“绿色采购、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人文生态链条,引导市民从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做出绿色选择,以生活方式上的绿色消费带动生产方式上的绿色变革。基本实现公共自行车城区服务网点全覆盖,LNG公交车占比近55%,CNG、LPG清洁能源出租车共557辆。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美丽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推广环保酵素、光盘行动、自然读书会、笔记自然等环保公益行动,持续提升市民节约意识、生态意识,努力实现资源能源节约高效利用。
( 戴艳 童朝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