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报精彩,因为他就在火线
捷报精彩,因为他就在火线
——台儿庄战役中的新华日报记者
陆诒生前重新整理已见报稿件,并抄写成册,达13本之多。陆诒之子陆良年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新华报业网讯 “四月六日晚诒寄自台儿庄前线。”这是1938年4月13日新华日报二版报道《满怀奋兴上前线》的结尾。 1938年4月6日晚,台儿庄日军穷途末路,中国军队准备展开最后突击,新华日报首任采访部主任陆诒就在炮火中等候传递捷报。这个时年20多岁、剃着板寸、时常穿军装的年轻人曾经采访过毛泽东、彭德怀、朱德,到过张自忠、李宗仁的前线指挥所,抗战中前期诸战役几乎都有他的身影。 2015年6月4日,在上海的一家老弄堂里,陆诒之子陆良年给记者讲述了其父当年奔走于战地的日日夜夜。 一杯土烧一杯茶,结缘新华日报 作为著名报人,陆诒曾供职于多家报纸。在大公报和新华日报报道抗战,则是陆诒新闻生涯中最耀眼的经历。陆良年告诉记者,父亲之所以到新华日报,还与他在大公报的一段采访经历有关。 1937年10月,陆诒赴华北抗日前线采访,访问了当时“神秘”的延安。坐在装有大卷白报纸的卡车顶上,陆诒一路颠簸到延安。“主席习惯夜里工作,所以上午比较空闲,有空和我父亲坐下来谈。”陆良年说,12月5日上午11点,在“一杯茶加一杯土烧(酒)”的怪异组合招待下,二人一谈好几个小时。“这次延安行我父亲看到中共官兵一致、延安欣欣向荣,感到延安是有希望的。” 1937年《新华日报》筹办时,当范长江找到陆诒,陆立即答应:“只要是抗战,我都去。”1938年1月15日,陆诒就任新华日报编委兼采访部主任,月薪60大洋。而社长潘梓年当时的月薪只有20大洋。陆良年还特别指出,编委这个职位现今报社很常见,当时却是“创新”,这打动了父亲。“编委体现这里人人都是老板,一律平等。” “武汉会战前,国民党方面对战地新闻控制不严,新华日报在战地报道上表现活跃。”研究民国新闻史的南大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玉申说,抗战中前期,媒体之间在战地报道上竞争很激烈,新华日报在其中影响力靠前,尤其通讯、社论影响很大,其中陆诒功不可没,台儿庄大捷中的表现特别精彩。 当时,日军侵占南京、济南,准备打通津浦路和陇海路,向两铁路交汇点徐州进犯。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指挥主力集结于徐州附近,抗击日军。陆诒刚加入报社,立即和范长江出发采访即将爆发的徐州会战。1月27日,陆诒首篇稿件《北线动态》就在新华日报刊出。题目平常,却是陆诒在新华日报发表百余万字稿件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