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传香 绵延千年扬州香事
新华网南京6月21日电(戚轩瑜)走进王其标的工作室,撞入眼帘的首先是木架上一排排装着香料的瓶瓶罐罐和形状各异的木头,在鼻息间萦绕盘旋的则是一股若隐若现的药香。再抬眼往他那方宽大的木头案台上细瞧,十几个布袋子沿着桌边一字排开,每个布袋子里都塞了一张写有香料名称的纸片。原来,一个小小的端午香囊里却是大有乾坤!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将精致小巧的香囊佩戴于小孩的衣襟前,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也能寄托祈求健康的愿望。
“香囊的功能很多,有的用来提神醒脑,有的用来助眠,还有的用来驱虫、防疫等,它们的成分不同,所用的香方也是不同的。”扬州文人香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王其标介绍,“端午时节又恰逢梅雨季,衣物容易上霉,蚊虫也较多,所以端午香囊通常是以苍术、薄荷、藿香作为主要成分制作的驱虫防疫香囊。”
香囊虽小,其中绵延的,却是长达千年的制香技艺。若是要提及中国的香文化,扬州人自然是最有发言权的。
“扬州制香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制香的企业在明末就出现了。到了清代,扬州各种类型的香堂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王其标说,“文人香制作,则是依据历史上文人所谱写的香方,譬如苏东坡、黄庭坚、韩琦等文人,他们会自己谱写香方、制作香品,在文人雅集文会的时候跟朋友分享。小小的文人香,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它与琴棋书画相连,为研究文人群体的性情爱好和哲学思想提供了借鉴。”
谈话间,王其标将炮制萃取后的香料粉按比例称量好,依据经验不断地加水揉捏,细碎的粉末肉眼可见的变成一坨更显韧性的香泥,他将这个过程称之为“依方配伍、和香粉”。
甄选香料、炮制萃取、依方配伍、和香粉、醒香泥、塑形成香、理香、窖藏醇化、包装成品,这是王其标在申报扬州市级“非遗”项目时,总结出来的文人香制作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很讲究。扬州数百年香品制作技艺,选料考究,工艺精湛,正是扬州文人香制作技艺的传承基础。
“制香虽不是繁重的体力活,但是要求精工细作,一步不差。在制香的过程中,很多工序,必须手工完成,比如炮制萃取,就是对香料进行切片磨粉的处理,如果温度过高,那么香气就会提前释放,必须进行冷凝处理。还有醒香泥的过程,必须阴干,不能暴晒,只能等待时光,在香泥中慢慢积淀。”王其标介绍。
“依方配伍”是扬州文人香的一个重要特点,所有的香品背后都存在着一个有故事有历史有传承的香方。“在制香史上,明代扬州人周嘉胄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所编纂的《香乘》,集古代制香的香方和方法大成,成为后代制香的典范。我耗费10年左右的时间,恢复了20多种《香乘》中所记载的名香。”王其标说。
点一炷香,韵味悠长,香文化从来都不是单独的存在,配备有香案、香炉、香瓶、香盒等,更讲究的如香球、香插、香匙、香盘、香箸等。除了古香,王其标也制作了一些和香相关的器物,这其间镌满了扬州的文化元素。
“在扬州出土的汉代熏香器非常多,比如博山炉、辟邪踏蛇铜香熏。熏炉的个头非常小,很难直接焚烧草本香料,只能焚烧比较精细的树脂类香料,譬如沉香、乳香、没药等,而这些香料在当时都是从西域‘进口’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当时是在国际交流的大背景下,才产生了熏香器。”王其标介绍。
扬州这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王其标生于斯长于斯,他多年来潜心研究文人香,让更多人从专业的角度去发现并感受这座古城的嗅觉之美。“所谓的‘创新发展’都应当是有根基的。如果我们知道传统文化技艺背后的每一步,知晓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我相信就是这个发展路途会走得更长。”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