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机遇,撬动新一轮发展

25.05.2015  08:39

  ——访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  

  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高端访谈

  “我们把主动参与、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作为撬动徐州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支点,坚持东进西出、双向开放,倾力强化交通枢纽优势,倾心推进企业和品牌走向世界,倾情营造一个国际化的开放环境,努力建设大城市、推动大开放、实现大发展。”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在谈到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将撬动徐州新一轮发展时,信心满满。

  曹新平认为,“五省通衢”的徐州是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将徐州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这是继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之后,徐州迎来的又一历史性机遇。徐州将主动出击,咬定目标,全力拥抱这个机遇。

  立体优化五通汇流,淋漓尽致发挥交通枢纽优势

  曹新平认为,从世界范围看,距离海洋二三百公里的经济发达城市,大都是港口城市产业一体化的典范。徐州也具备了这样的发展条件,因此一定要牢牢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统筹抓好政策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合作、人文交流、体制机制“五个对接”,扎实推进“东进西出、双向开放”战略布局,将大有可为。

  “东进”就要强力推进徐连一体化发展,以大城市对接大港口,主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通新的海上开放通道;“西出”就是深度发掘与陆桥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潜力,大力拓展新兴市场,全面接轨丝绸之路经济带,打开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新天地,在“一带一路”战略格局中发挥应有作用。特别是能动地强化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固有优势,全力优化“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把交通枢纽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

  谈到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曹新平如数家珍。徐州距离连云港大港口200公里,徐州内河大港吞吐量1.4亿吨,推进徐连运河规划建设,打造海河联运的新航道。

  高铁方面,集中力量推进郑徐、徐宿淮盐、徐连三条高铁建设,横向贯通东陇海高速铁路干线,纵向加强陆桥沿线与京沪、京九、沿海高铁的快速连接,尽快形成快速通达全国的高铁枢纽。

  公路方面,抓紧实施徐明高速、京沪高速新沂段拓宽、310国道升级改造等项目,积极推进徐州外环路和徐沛、徐淮、徐萧等快速通道建设,构建“三纵二横二联”高速公路网络。

  徐州观音机场客源丰富,目前开通4条国际航线,未来几年内将开通10条国际航线。正在实施的观音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将与连云港新机场联动发展,成为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性航空港。

  此外,鲁宁地下输油管线纵贯徐州市区,国家连接中西部地区的油气管道建设项目,也将推动徐州能源需求的“外地化”,优化徐州能源生产消费结构。

  倾力提升徐州创造,推动企业和产品走向世界

  翻开最新出版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蓝皮书》,全国294个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徐州居36位。2014年徐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9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2.3亿元,居全省第五位。

  曹新平表示,徐州作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和老工业基地城市,七个千亿产业特色鲜明。推动更多徐州企业和产品“走出去”,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沿线地区深入产业投资协作,不断创造新的商机。

  曹新平尤其看重的是,淮海经济区有20个地级市,1.2亿人口,徐州有18万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徐州要坚持不懈推进“四招四引”,加快推动各类优质开放平台升级提质,更高水平建设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区、矿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国字号”园区,用优惠政策招鸾引凤,激发年轻人的创新创业潜能;要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产业、交通、商贸物流、教育、医疗、文化、金融、旅游等“八大中心”为目标,突出抓好中心商圈、高铁生态商务区等重点园区建设,增强徐州商圈的辐射影响力。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打造完善的科技创新、投融资、创业、人才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此外,传统能源企业参与中西部开发,助推企业接续发展、转型升级。鼓励支持徐矿、华润电力等到新疆、陕甘、内蒙古等地布局煤炭、电力项目,积极参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开发,建设一批能源合作基地,形成稳定持续的能源供应渠道。

  优化城市综合功能,营造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开放环境

  对于如何用好战略机遇,曹新平认为,大机遇尤需好的环境涵养。这些年来,徐州下大力气优化城市综合营商环境,形成了“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态宜居环境、“百姓办事零障碍”的效能型政务环境、“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特色文化环境。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硬实力与环境软实力同步提升,营造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开放环境。

  为此,徐州要做到四个持续优化。一是持续优化人文环境。精心打造“舞动汉风”文化品牌,组织开展“丝绸之路”国际(徐州)武术邀请赛等活动,高水平建设淮海文博园、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产业集聚区,不断提高徐州文化影响力,力争到2020年与沿线国家缔结友城达到10对。二是持续优化政务环境。深化拓展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让企业和群众办事不跑腿、不折腾、不找人,打造全国一流的办事环境。三是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精心打造云龙湖、吕梁山、潘安湖、微山湖等重点生态片区,科学布局医疗、教育、养老、社会保障等功能性项目,让城市更加靓丽宜居。四是持续优化法治环境。引导各级干部习惯在监督的环境下工作、习惯在法治的轨道上用权,带动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本报记者 刘刚 王岩 本报通讯员 李晓雷

原标题: 拥抱机遇,撬动新一轮发展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