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深化新时期财政新闻报道

21.04.2016  16:23

              目前,我国新闻报道从内容上一般分为时政类、社会类、财经类、娱乐类等几大类,其中财政新闻一般是作为财经新闻的一个部分而存在的,报道范围也基本限于财政收支等传统的财政管理内容。随着我国财政职能的不断拓展和丰富,特别是随着党的十八大将财政提升到了“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高度,财政职能更是得到大大强化。与此相比,传统的财政新闻报道模式已经远远不相适应,亟待重新定位和拓展内容,并创新报道方式。

        传统财政新闻报道模式的局限性

        财政新闻报道内容局限于传统的财政收支,与长期以来我国财政职能的相对单一和固化有关。

        在计划经济时期,与国家职能相适应,我国的财政职能理论作为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一部分而存在,财政是计划体制的集中体现,是政府集中和分配国家资源的主要工具。因此,财政最基本和首要的职能便是分配,以及从中派生出来的财政监督职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市场因素逐步增多,市场机制作用日益显现,通过“利改税”、减税让利等手段改变国家和企业及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成为财政工作的重要任务。财政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越来越突出,财政职能随之被表述为分配、监督和调节。1992年10月,随着党的十四大确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机制在政府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多更大作用,财政职能随之发生重大转变,特别是参与稳定经济和宏观调控的职能日益突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和监督管理等四大财政职能也逐步完善和成形。

        在2000年前后,我国提出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并将财政管理重点由过去的财政收入转向财政支出。此前,我国财政职能的发挥主要集中在生产建设领域,对象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财政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筹集和增加财政收入,对于市场、社会和公众来说,与财政部门直接打交道的机会不多,尽管财政部门的职能和作用极其重要,但更多扮演的是“幕后英雄”的角色,并不为社会所了解。

        与财政职能的上述特点相适应,财政新闻报道也有着较大的局限性。

        从报道范围和内容上看,财政新闻报道基本局限于资源配置和监督管理这两个职能,简单地说,就是收支和监督,其中又偏重于收支,特别是收入。对于财政履行的收入分配和调控经济这两个相对较新却非常重要的职能,新闻报道则比较薄弱。

        从报道的力度和深度上看,也明显不足。财政资金作为国家职能最为重要的基础和保障,就像空气和水之于人一样须臾不可离开,其作用体现在所有直接或间接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和个体,涉及范围广、链条长、环节多。但目前,许多财政新闻报道很大程度上止步于资金拨付,而这其实只是起始环节,要发掘和展示财政资金及财政管理的作用,就必须延伸和深入到财政资金的使用者层面以及相应环节进行了解,并对其最终情况和绩效加以反映。

        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新闻报道见资金不见事、见政策不见人、有头无尾,文件化色彩较浓,其传播效果自然受到很大影响。

        财政职能拓展对新闻报道提出新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财政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和财政职能的拓展深化,这对财政新闻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2001年以来我国公共财政收支规模增长进入快车道,年增速达到两位数以上,个别年份超过20%,收支规模也从万亿元级分别攀升到5万亿元级和10万亿元级。更重要的是,有研究表明,与过去主要从公有制企业获得收入不同,目前由民营经济部门所提供的税收收入已经占全国税收的60%左右。从支出侧看,财政支出迅速从过去的生产建设型向公共财政型转变,受益的对象也从过去的少数国有企事业单位扩展到所有类型的企事业单位以及遍及大江南北的千家万户。据统计,近年来,全国财政民生支出占比一直保持在70%左右。

        与此同时,财政职能也不断拓展深化。从调控经济看,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关键时期,财政宏观调控与金融、计划等宏观调控手段相互配合,共同构成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三大主要手段和宏观调控基本内容。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相机抉择,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通过税收、预算、国债、贴息、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工具以及财政支出增减变化的结构性安排,影响社会总供求,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较高的就业水平、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的实现。为此,财政宏观调控还要注重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等计划手段和货币政策手段相互配合。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也在明显强化。近年来,财政主要通过税收调节、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手段,对市场初次分配结果实施再分配调节,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此外,财政监督职能不断强化和延伸,财经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加强,成效巨大,中国财政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强。

        因此,急剧扩大的财政收支规模,税源结构、支出结构的巨大变化,受益人群的迅速扩面和增加,财政职能的不断拓展、丰富和深化,从财政工作的主客体两方面都对财政新闻报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财政工作主体即政府和财政部门来说,财政宏观调控发挥作用如何,规模巨大的财政资金都用到了哪里,绩效怎么样,不仅需要向人大交代,更需要向广大纳税人和老百姓说清楚。为此,在财政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资金的分配和监管过程中,财政部门都需要通过新闻报道公开相关信息并向社会表明自己的意图和观点;同时,对于财政政策和资金在执行中的落实或使用情况,财政部门也需要借助新闻报道进行广泛收集和了解。

        从财政工作的客体来说,一方面,作为纳税人,他们关心自己缴纳的税费能否得到合理使用;另一方面,作为受益者,他们关注如何从相关的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中获得收益。财政新闻报道无疑应该为此提供服务。

        更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八大将财政定位于“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高度。这不仅意味着要更加重视财政新闻报道,更要求进一步拓展财政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因为,国家治理的主体是政府,财政则是政府履行职能的基础所在,因为任何履职活动都离不开财政资金。相对于其他方面的政府职能,财政职能最具综合性:其范围覆盖了所有政府职能、所有政府部门和所有政府活动领域,其触角延伸至政权管辖下的所有家庭和企业、所有经济社会活动领域。

        对于财政新闻报道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

        从哪些方面拓展和深化财政新闻报道

        拓展财政新闻报道方面主要包括:

        进一步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报道。财政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财政调控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财政政策一般通过预算、税收、补贴、投资、公债、转移支付等手段,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看,财政收支及监督等传统的财政管理毕竟属于财政的“分内工作”,而财政在实施宏观调控中采取的财政政策和措施,则会引起社会公众的更多关注和兴趣。特别是以传统的财政新闻报道为主的财经媒体,更需要提高对财政宏观调控领域的关注度,提供更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支持的各项民生及社会事业领域的报道。随着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和公共财政体系的完善,财政对于民生及社会事业支持的范围逐渐扩大,力度也不断增强,财政的社会化和民主化特征日益明显。财政新闻报道也需要跳出原先的财政收支的狭窄空间,积极深入地挖掘财政支持各项民生及社会事业的过程、举措及取得的效果,反映财政所支持的社会领域的相关情况,在财政系统和社会公众之间起到双向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

        进一步深化传统的财政新闻报道。近年来,财政改革步伐不断加快,财政资金监督管理逐步向全过程延伸,绩效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分量不断加重。为此,财政新闻报道也要向财政监督管理的全过程延伸,而不是仅限于资金收了多少、支了多少,发布了什么政策、取得了什么效果,而对资金的使用过程或政策的落实情况、效果怎么样及如何取得,则轻描淡写。

        只有这样,财政新闻报道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受到财政系统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刘国旺)

        (作者单位:中国财经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