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曾经这样抵御寒冷 寻觅老南京记忆中的温暖

21.12.2014  18:36

龙虎网讯 转眼间,又到了南京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寒冷的季节里,人们的一切活动似乎都为了寻觅温暖。对老南京们来说,有哪些温暖难以忘却;对于南京的80后、90后来说,又有哪些过冬取暖的方式记忆犹新。金陵晚报记者与你一同回顾和寻觅那些温暖的南京记忆。

棉衣裹挟着的温暖

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冬天没有以前那么冷了,冬日的南京人似乎穿得越来越薄。在不少南京人的记忆中,为了抵御严寒,棉衣、棉裤、棉鞋、线衣、线裤都是必需品。而这些服饰也基本都是“温暖牌”的,全由家里人手工制作。

对于50多岁的王阿姨来说,一件件厚实的大棉袄是冬日最温暖的回忆。“棉衣棉裤都是家里人自己缝制的,一家人过冬的棉服全靠我一个人准备。”王阿姨还记得,每年过完冬,棉袄都要拆开,外面的面子要好好清洗,里面的棉花也要好好晒晒。而对于80后姑娘小卫来说,妈妈织的毛衣毛裤“想着都觉得暖和”,“不仅厚实保暖,而且很好看”。

孩子不愿意穿了,自己也懒得做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妈妈的“温暖牌”敌不过各大潮流服装品牌,人们在冬装上有了更多选择之后,也好像不大愿意再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可不管怎样,那记忆中妈妈编织的“温暖”却难以忘却。

食物供给着的温暖

寒冷的季节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食物总会让人觉得再幸福不过了。

一碗鸭血粉丝、一碗皮肚面或者只是一碗小馄饨,在南京,许多食物能给你带来这样的幸福感。但在冬日里,南京人似乎对吃更显讲究。

这个时候,走在南京的小巷、社区里,处处可见悬挂着的腊肉、香肠。

通过大自然的力量风干储存食物,供给冬日里所需的能量,老祖先的生存之道铸就了冬日里独有的美味。评事街的张阿姨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之前“大雪”节气腌制的,“南京人有‘大雪腌肉’的传统,猪肉、鸡、鸭、鱼、咸菜……我今年又腌了好多。”她说这是南京人年的味道。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老南京冬天里进补爱吃羊肉,羊肉有驱寒滋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的功效。

天一冷,南京街头大大小小的羊肉馆便开始红火起来,“羊肉做的就是冬天的生意,天气冷吃着暖和,大家都喜欢。”三条巷一家羊肉馆的老板告诉记者。

澡堂子弥漫着的温暖

对于不少老南京来说,冬天里澡堂子是个再美妙不过的地方,雾气缭绕似仙境。

据说,南京的澡堂子跟南京的城墙一样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朱元璋建造的瓮堂,足足600多年的历史。

澡堂子里的温度永远那般暖人,在没有空调的年代,在没有暖气的南京,它成了人们钟爱的逃避寒冷的场所。

澡堂子里的时间是停滞的,“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劳累一天后约上三五好友泡个澡,在无限温暖中彼此闲聊,忘却时间,一呆便是几个小时,这是在逃避寒冷,更是在享受生活。

现在,冬天在家洗个热水澡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但不少老南京,尤其是老一辈的,仍然对澡堂子情有独钟。

泡澡堂子才算是冬天”,对于城南的王大爷来说,澡堂子所带来的那段温暖难以割舍,洗个澡,搓个背,抽支烟、喝杯茶,睡上一觉,真便是老南京温暖的冬天。

汤婆子传递着的温暖

各种各样的暖水袋是现在人御寒的必需品,热水所传递的近乎“发烫”的温暖让人难以抗拒。在与不少南京老人聊天中,发现他们也有类似的御寒宝贝——汤婆子。

金灿灿的汤婆子看着就让人觉得暖和,因为导热性能特别好,灌上开水后烫得都不能碰,因此用的时候要给它“穿”件衣服。“睡觉前先把这家伙放进被窝焐一焐,别提多暖和了。”63岁的李奶奶回忆起汤婆子一脸笑容,她说以前姑娘们出嫁嫁妆里都有一只汤婆子。

对于90后的韩小姐来说,小时候也有和汤婆子一样的宝贝——盐水瓶。“妈妈到医院跟医生要几个盐水瓶,灌上热水,外面再包上一个套袖,就是再好不过的热水袋。”有了它们,被窝里再也不会冰冷冰冷的了。

汤婆子、盐水瓶之类的物件,运用的都是最原始的取暖方式,现如今这些物件可能不再使用了,可取暖方式已然被延续,在触碰间感受和传递那份温暖。

来源: 金陵晚报   编辑:叶真

滨江新城新增三个新型公交站台方便市民候车
昨天,市民刘女士乘坐公交车到市政府西大门时发现,靖江网
北大商学院镇江总裁班“牵手”城南挖掘商机
北大纵横商学院江苏分院镇江总裁班学员日前组团来到我靖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