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人气旺 5000游客登塔祈福
前来登塔祈福的游客在大报恩寺塔下排起了长龙。本报记者崔晓摄
新华报业网讯 中国人有在新年第一天登高祈福的习俗。上个月刚刚开门迎客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成为南京市民新年登高祈福的又一个好去处。昨天,遗址公园内涌入了5000多名市民游客,不少市民携家带口来到大报恩塔登高祈福,还有一些原住民则重游故地“踏古寻根”。
故地重游:
一口古井唤起儿时记忆
78岁的王素琴、70岁的王翠琴昨天带着自己的儿孙来到大报恩寺遗址公园,老姐妹刚进门便开始寻找自己原来家的位置。“我们原来住在扫帚巷小学旁边,住了50多年,直至2006年拆迁才搬离。”王素琴告诉记者,自己的老公公是晨光厂第一批员工,当年还获得过劳动模范的称号。老姐妹走过香水河桥后,才逐渐辨认出“家”的位置,“应该就在公园大门和大报恩塔中间这一段,靠近北面中华门的位置。”
在大报恩寺遗址范围内考古出土了17口古井。王素琴的女儿吴静告诉记者,以前巷弄里有不少老井,许多孩子会围着井沿嬉戏玩耍。老姐妹表示,“这次来,我们还想看看这些老井。”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她们来到已被完整保护的一口古井旁。“这口井的水冬暖夏凉,夏天将西瓜放在里面冰镇一下再吃,绝对是祛暑的好食物。到了冬天,街巷里面的大嫂都会到井边上洗衣服,因为到了冬天井水不冻手。”
登塔祈福:
拍下新年第一张“全家福”
在回忆往昔的同时,老姐妹也感叹,没想到曾经居住的街巷之下,竟然有当年北宋可政大师瘗埋佛顶骨舍利的长干寺地宫。
作为遗址公园的核心景观,不少市民会来到供奉感应舍利的地宫,供奉鲜花、瞻礼舍利圣物,祈愿新年能有个好运程。老姐妹俩如今均是四代同堂,带着子孙在地宫瞻礼后,开始准备登塔。
大报恩塔建于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原址之上,新塔高93.157米,标高108米,在传承历史记忆的同时,也起到保护地宫的作用。看到不少市民在塔下合影,老姐妹也召唤子孙在此拍下新年的第一张“全家福”。
知恩念恩:
四代同堂共尝“报恩饼”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大报恩寺及其琉璃宝塔,是明成祖朱棣在准备迁都北京时,为报答父母之恩而决定兴建的。因此,在游客纪念品商店最受欢迎的便是由绿豆、芝麻、五仁等素馅制成的“报恩饼”。
今年94岁的谢爱华也是四代同堂,昨天她带着子孙来到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一起品尝了遗址公园赠送的“报恩饼”。工作人员介绍说,将“报恩饼”作为特色纪念品,也是希望参观者能从中体会知恩、念恩、报恩的理念。
由于腿脚不便,谢爱华坐在轮椅上由两名孙女邵莉和邵云推行游览。“几年前换了新房子后宽敞了不少,如今和儿孙们住在一起,感觉自己很年轻。”谢爱华说,儿女都很孝顺,不过他们也都已经60多岁了,所以家里不少事情都是孙子辈帮着做。
在九龙大厦工作的邵莉是老人的孙女,虽然不和老人住在一起,但经常回去帮老人洗澡,帮父母以及奶奶洗衣服,“我是奶奶从小带大的,现在照顾她老人家也是应该的。”邵莉说,“家里人的家庭观念很强,过节吃饭,屋子里两桌都不够坐。”
编辑: 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