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融合要改变广告为主的经营模式
对于报刊来说,如何正确认识传统出版迈向融合之路?怎样为融合发展打下基础,同时顺利解决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日前,《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邀请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吉西平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结合自身发展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发挥传统优势 开拓新兴渠道
主持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二位对融合发展是如何看待的?
吉西平:由于新兴出版传播的及时性、交互性、共享性、便捷性和传播方式的全天候、全覆盖等特点,传统出版的强势地位受到强大冲击。传统出版在转型升级方面,受制于基础建设投入、技术、渠道、影响力等因素,在竞争格局中往往处于守势、劣势地位。但是,传统出版同样也具有融合发展的优势,拥有强大采编队伍和相应的内容资源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影响广泛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长期的发展特别是转企改制以来,也积聚了一定的资金基础。
向泽映: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媒体融合关键有“四靠”:一靠领导,包括党委、政府要主动加强这方面的领导;二靠政策;三靠科技;四靠投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的全国首批数字化转型示范单位,集团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重点按照成建制转型、全媒体融合,坚持传媒为本、渠道为用、内容为王、创新为魂的思路进行开拓。
立足内容资源 打造立体传播
主持人:众所周知,优质的内容资源是传统出版尤其是报刊的“看家菜”,但新兴出版对于其他要素的需求更多。二位认为在推动融合发展上,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开拓?
吉西平:从推动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来看,首先要从观念上突破和模糊传媒的边界,从全媒体运营和跨界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出发,去谋划和布局全媒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同时,从把受众对象看做读者转变为看做用户或客户,从单纯重视内容提供转变为重视用户体验。具体从3个方面来发力:一是立足内容资源;二是选择在平台、渠道、终端方面有所突破;三是重视资本运作和对外合作。
读者出版传媒集团目前研发生产了三代电子书、四代平板电脑和两代手机,预装了《读者》杂志的内容,同时建设读者云图书馆平台,以不断改善用户的阅读体验,满足个性化需求,增强用户黏性。
向泽映:媒体必须结合现代传媒特点和信息技术变化,通过平台建设,构建立体传播体系。这就要通过推动传统媒体差异化发展,强化内容为本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各报刊内容质量,促使媒体进一步彰显特色,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比如,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对旗下3份都市报的定位进行细分,还大力发展分众媒体平台,立足特定群体需求,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此外,我认为还要解决整合问题以及机制问题,这些都是传统出版迈向新兴出版时应该重点突破的地方。
借力扶持政策 拓展融资渠道
主持人:加快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之间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必须要面对的课题,二位在推动融合发展方面还有哪些建议?
吉西平:发展新兴出版的基础和前提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尽管各出版传媒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和证券市场融资,但作为市场主体面临很大风险,而且融资规模也有限。因此,需要国家以项目运作的方式给予资金扶持。
此外,在传统出版介入新兴出版市场的过程中,往往既有的市场格局导致产业链的定价与利益分配体系还不完善,内容、技术、平台、渠道等要素之间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定价体系和利益分配格局,这就需要国家进行引导和调节,继续大力规范新兴出版产业市场,打造成熟完善的市场体系。
向泽映:推动全媒体融合的过程或多或少会对传统媒体模式下的经营产生影响,如果媒体自身没有提前做好产业转型的准备,要推动传播体系以及产业发展的双重转型压力将会更大。我们进行了一下估算,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要实现全媒体融合,在硬件投入、软件配置、人才培训等方面需要投入资金10亿元以上,我们必须考虑融合过程中资金投入的来源。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之所以从今年开始,把未来3年作为媒体融合攻坚年,其原因也在于前两年对集团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一定成效,基本能支撑融合发展过程中可能对经营产生的影响和需要的经费投入。因此,实施全媒体融合,需要有良好的产业发展作支持,要改变传统媒体以广告为主要产业经营模式,构建更加合理的产业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