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疑似抗战川军墓地面临拆迁 志愿者跨省拯救

10.08.2016  16:07
杨屯中学所在地,该校操场和教学楼地下是埋骨地。 - 新浪江苏
在滕县战役中牺牲的川军将领王铭章。 - 新浪江苏
来源: n.sinaimg.cn
杨屯中学所在地,该校操场和教学楼地下是埋骨地。

  江苏沛县杨屯村北出20公里处,有处地方名曰山东滕州。抗战期间,滕州被叫做滕县,这里,经历过一场惨烈的战役。

  8月9日,65岁的杨屯村村民李东虎告诉交汇点记者,村子面临搬迁,地下50多具抗战将士遗骨可能受到损害。

  “他们都是参加滕县战役的将士。杨屯70、80多岁的村民都知道村东头埋着一队抗战将士遗骨,距今已经有70多年了。杨屯中学马上要搬迁,再不抢救就晚了!”李东虎说,杨屯中学地下埋葬着50多具抗战将士遗骨,一直无人过问。今年5月,传出杨屯中学将搬迁的消息,遗骨的安置与保护问题再次让李东虎牵挂。

在滕县战役中牺牲的川军将领王铭章。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1938年3月,日军南侵,山东省滕州市发生过一场惨烈的城市保卫战。日军包围滕县第三天,守城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师长、四川人王铭章以死相搏,壮烈牺牲。剩下的守军坚持至次日中午,日军占领滕县,仅有少数人突围。滕县战役结束后,王铭章的遗体被偷偷运出城,装殓后经武汉、重庆送回家乡四川省新都县安葬。他的副手赵渭宾以及其他牺牲将士由于条件有限,只得就地掩埋。

  65岁的李东虎就此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调查,他发现上世纪40年代前后,杨屯中学的原址是一座小学。为尊重烈士,学校特意把墓园区域留出并围了起来。解放以后,原址重建杨屯中学,地上已经没有墓园痕迹,而墓地一直没动。李东虎对时间、地点多番查证,认为这些就是抗战将士遗骨,并请村里老人留下文字材料。据老人回忆,当年坟地上是有木质铭牌的,简单写着忠骨姓名和籍贯,籍贯写的是“四川”。

  李东虎的侄儿、沛县医生吕高群告诉交汇点记者,他曾亲眼见过尸骨。上世纪80年代吕高群在杨屯中学读初三,当时学校建新教学楼,挖地基的时候挖出一堆尸骨,这堆尸骨成排排列,约有两排,与当地传统埋骨方式不一样。年深日久,尸骨上没有显著身份特征。当时挖出的只是一小部分,据说教学楼后方的水塘旁还有不少遗骨。

  吕高群还从当年的杨屯中学冯老师处得知,1938年,冯老师的亲戚是沛县县长,沛县是附近6个县抗战大后方,曾有一支抗战将士活跃于此。滕县保卫战失败后,有部分部队在微山湖艰难求生,没有给养,没有番号,杨屯中学所在地掩埋的可能就是他们。

  吕高群曾在微信朋友圈里发文称“十几年来,我都在苦苦寻找这批抗战将士的家乡!想着让他们早日回家!我姨夫李东虎先生身体不好,可是他执着地跑滕县、枣庄、徐州,试图找到更多的资料!他说,这是件大事,值得做!

  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四川当地媒体的关注。四川巴蜀抗战研究院专家何允中对媒体表示,通过多方资料查证,很可能这些骸骨就是川军的。首先,杨屯镇上了年纪的村民说此前这处埋骨地被称为“蛮子林”,“蛮子”是民间对四川人的称呼。其次,有杨屯村民回忆“滕县保卫战期间,亲戚作为后勤人员参与战斗,把一车车尸体运到杨屯这边。”此外,滕县战役时期,部队突围离开滕县,他们的突围路线便是从滕县向西,坐渡船越过微山湖,抵达沛县一带进行安顿。

  交汇点记者了解到,8月8日晚,四川方面已经成立由著名抗日英烈王麟孙女王愔担任组长的工作小组,正在与沛县知情人士保持密切沟通,得到确实信息后,他们将赶赴沛县,确认英魂埋骨地。

  今天下午,交汇点记者联系到杨屯村村支书。“抗战将士遗骨的事情,确实听老一辈人说过,但没人真见过。”村支书告诉交汇点记者,他们村常年采煤,如果地下真的发现这些遗骨,将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妥善安置,为烈士树碑。

  交汇点记者随后联系到杨屯镇镇政府,相关人士称并不了解遗骨的真实情况,不过会进行进一步核实。

  王愔告诉交汇点记者,多年来,她去了滕县、台儿庄等多地寻找爷爷王麟的忠骨线索,一直没有下落。“只要确认是抗日将士的遗骨,我们都会做出妥善安置。

  著名川军抗日将领邓锡侯之子、原全国政协委员邓宇民呼吁,如果情况属实,建议借此建立一处川军纪念碑,这样既能让川军英魂得以安息,也可让此处成为一处弘扬抗战精神、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交汇点记者还将进一步关注调查最新进展。作者:倪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