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机遇 增强世界经济韧性与潜能

01.11.2017  00:35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十年间,持续的低增长不仅暴露了全球经济在结构上的一些缺陷,也显示出全球经济在适应技术变革和一体化快速发展方面的薄弱之处。全球问题需要全球方案,合作是开创繁荣的最佳途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调高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但长期前景并不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秘书长林建海、经济学家刘菲日前接受《经济参考报》专访时表示,全球经济政策制定者应抓住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这一难得良机,推进经济结构改革,提高经济韧性和长期发展潜力,同时加强国家间的政策协调,改善金融监管,增强全球金融安全网,平衡收入水平。

   全球经济复苏尚未完成  

  问:从前三个季度看,世界经济展现出相对强劲的活力,复苏态势也日趋明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如何评估当前世界经济的健康状况?

  答:在近期于华盛顿举行的201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年会上,IMF预计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分别可达3.6%和3.7%,较2016年的3.2%有大幅提升,对中国经济今年增长预测从4月份的6.6%上调至6.8%,2018年的预测也从6.2%调高至6.5%,继续为全球经济贡献约百分之三十的增长率。

  我们看到,欧洲、日本、美国、中国和亚洲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回升正在提速。美国经济稳步恢复,9月份失业率已降至2001年以来的最低点4.2%,2017年和2018年经济增长预期达2.2%和2.3%。新兴市场国家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特别是中国经济转型将会带来更均衡、持续的经济增长,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但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经济复苏尚未完成。

  首先,各国复苏进程参差不齐。虽然发达经济体已接近潜在产出水平,但劳动者工资增长缓慢。这也是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制定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其中有多重原因,包括技术快速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这些变化使许多人从中受益,但也导致部分劳动者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下降。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加剧引起了许多人对经济全球化益处的质疑,给经济复苏带来不确定因素。

  其次,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继续面临各种不同挑战。例如,美联储逐渐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可能会导致美元汇率坚挺和利率上升,从而引发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外流。如果这些国家及时采取应对和防范措施,则可以减少资本外流带来的负面影响。相反,如果这些国家经济缺乏韧性,国内投资者也出于对风险的考虑而削减投资,则会带来市场波动,影响经济增长。

  第三,虽然全球经济正经历周期性回升,但长期前景并不乐观。据IMF估算,发达经济体在1996年至2005年间,人均GDP年增长率为2.2%,而在2017年到2022年间,可能将下降到1.4%。另外,40多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未来五年的人均GDP增长速度可能会比发达经济体缓慢。也就是说,除了中国和印度等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国家外,很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差距可能会逐步扩大。

   四大挑战抑制增长  

  问:进入2017年,地缘政治危机依然存在,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去全球化思潮涌动,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仍是摆在全世界面前的严峻挑战。从IMF的角度看,哪些具体挑战对全球经济构成下行风险?

  答:第一个挑战来自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变化。国际金融环境目前整体相对平稳,但是公共债务水平仍处于高位,发达国家2017年公共债务仍然超过其GDP总量,约为GDP的106%。其中希腊为180%,意大利为133%,葡萄牙为125%。而且,自2008年以来,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私人债务(包括企业和家庭债务)不断上升,2016年分别高达GDP的155%和115%。

  短期内,企业和家庭增加借贷,可以推动消费,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资产价格上涨也会抬高抵押品价值,增加银行资本和利润,使银行能够放宽信贷标准。但是,在高杠杆、高负债的情况下,市场一旦出现危机苗头将会引发更多连锁反应。信贷收紧、融资成本快速上升可能引发螺旋式信贷违约,甚至导致银行倒闭和金融危机。IMF利用一个包含57个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金融数据的样本,做出分析显示,这些国家的家庭债务占GDP的比率在未来三年内每上升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下降约1.25个百分点。

  第二,尽管全球贫困人口有所减少,但是许多国家内部的收入和财富不平等却在上升。从1981年到2015年,发达国家中个人收入最高所得税税率平均从62%降至35%,高收入群体实质上获得了更多的税收减免。如今,全球总人口中收入最高的1%的人群拥有全世界一半左右的财富。

  另外,人口老龄化也是收入不平等加剧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发达国家需要应对的当务之急,也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重大挑战。在许多国家,人口老龄化是经济长期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也使贫困人口难以改善生活水平,也大大增加了对公共资源和社会安全网的需要。

  第三,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对货币政策带来的新挑战。虚拟货币并不是指以现有货币为基础进行的数字支付,比如Paypal和支付宝等。虚拟货币,如比特币,有自己的记账单位和支付系统,可以在没有中央银行的情况下开展点对点的交易。目前比特币的相关技术还不具备扩展能力,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假以时日,这些技术问题便可解决。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持有虚拟货币比持有纸币更加简单和安全,也许虚拟货币也可以做到完全透明,央行甚至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状况来调整发行虚拟货币。但是,虚拟货币的继续发展必将对现有的法定货币秩序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操作构成挑战。

  第四,全球生产率增长迟迟未能恢复。“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是依靠技术更新、劳动生产率或资本使用效率提高带来的经济增长,而不是依靠劳动力或是生产资本数量增加带来的增长。IMF的研究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在新兴市场尤为明显,从危机前2.5%的年增长率下降到最近的0.7%;而发达经济体的全要素生产率也从危机前的1%下降到最近的0.2%,其中一些年份甚至负增长。换而言之,生产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倒退。生产率提高对于提高生产力,改善人们生活水平至关重要。尤其从长远看,生产率增长是人们收入水平上升的最重要来源。即使劳动力没有增长,依靠更高的效率,我们也可以创造更多的商品,同时释放一些资源用于其他新产品的研发和服务,从而创造就业机会。历史上数次工业革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的缩影。因而,提高生产率,创新发展,寻找新增长点,不仅是发达国家的问题,也是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重大挑战。

   把握结构改革机遇期  

  问: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推进经济结构改革,以确保可持续的稳定增长?

  答:全球经济复苏为政策调整和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使各国有空间实施改革,完善金融系统,提高经济韧性,支持持续增长。

  各国需要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寻找政策平衡点。在一些具备财政空间的国家,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不仅有助于提振短期需求,也可支持中长期持续增长。关键是如何使有限的公共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用,并以此带动私人企业投资。货币政策也可以继续发挥作用,中央银行应加强与市场的沟通,适时、平稳地推动货币政策正常化。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平稳过渡不仅有助于防范国内金融市场动荡,而且也可以给全球经济复苏提供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

  实现持久的、造福于大众的经济增长。关键在于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医疗、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投资。改善教育和培训既能促进劳动力市场对长期经济转型的调整,还能提高生产率。人力资本投资还有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的份额,从而缓解近几十年来劳动者收入相对于资本拥有者不断下降的趋势。另外,完善社会福利和安全网,提供劳动者负担得起的医疗保健,充分发挥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妇女的潜能,支持她们更大程度地参与劳动力市场,也将促进经济增长,减少不平等,并支持经济的多元化和持久性。

  继续运行有效的货币政策是应对金融科技带来挑战的最好措施。各国应根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思路和新需求,因时制宜地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在应对新事物的过程中,信息与合作是关键,需要加强多方位、多层次的对话沟通,包括加强传统货币金融专家和掌握金融领先科技的行业新锐间的对话沟通,加强经济政策制定者和金融企业之间的对话沟通,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对话沟通,以及加强主权国家和国际监管机构之间的对话沟通。在国际金融和银行活动逐渐跨越国境、成为全球性交易的背景下,跨境协调和监管合作显得更为重要。

  同时,采取改善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机构效率、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IMF最新分析表明,目前全球研发支出仍然低于理想水平。在2011年至2015年间,发达国家平均研发支出占其GDP的2%(其中美国占比为2.8%,德国为2.9%, 日本为3.5%, 韩国为4.2%),新兴市场国家为0.65%,而低收入国家只有0.15%。中国近十几年研发支出大幅提高,2016年达到GDP的2.1%。2004年至2014十年间,全球专利申请从150万例增至近270万例。其中中国2014年专利申请数就占到1/3,其次是美国,约1/5。然而,要想将技术的外溢效用最大化,研发支出还有空间进一步提高。同时,对研发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产权框架等举措有助于促进技术的创新和传播。简化中小企业的税收制度也有助于新公司进入市场,减少非正规经济活动,从而提高生产率。

  此外,完善国际贸易体系、促进全球贸易持续增长也是促进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IMF研究发现,自由贸易可以带来显著的生产率增长,发达经济体对资本产品的关税每下降1%,全要素生产率可以提高约2%。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国家的关税率相对较高,仍有调整降低空间。贸易自由化也有助于传播前沿技术,促进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