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进口食品第一道防线

02.03.2016  08:42

  近日,苏州地区的主要进口食品化妆品企业,走进了苏州检验检疫局举办的特别“课堂”,系统学习了入境报检的主要流程、相关产品报检前置审批及必须提供的证书材料等内容。“这是江苏检验检疫系统加强进口食品监管的题中之义。”据江苏检验检疫局进出口食品监管部门负责人介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江苏进口食品化妆品从2007年的0.6万批、27亿美元,猛增到2015年的2.94万批、39.41亿美元,这对检验检疫部门质量安全把关提出了更高要求。记者了解到,作为进口食品的第一道安全防线,江苏检验检疫局在监管模式、方法上进行了探索和大胆尝试。

  一个制度让监管更高效

  进口食品直接关乎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如何才能让老百姓买得安心、吃得放心?“我们建立了一套进口装运前检验制度,并正在逐步完善当中。”江苏检验检疫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风险较大的产品,该局采取加强检验、限制货物入境、紧急控制等措施,对不合格的产品则严格实施退运、召回。特别是奶粉、蜂蜜、红酒、汽车等涉及民生安全的产品,更是重点关注和把关的对象。

  与此同时,该局通过进口食品监管场所和指定口岸的建设,开展进口食品集中监管场所专项督查,全面清理全省系统进口食品监管场所。目前,全省共建成进口食品口岸查验场所24个,进口食品指定储存场所45个,认可储存场所90个,全面实现了江苏进口食品集中监管,大大提高了把关成效。以张家港为例,张家港是我国进口肉类的指定口岸,进口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肉类产品占江苏全省的70%。其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对港口集中查验平台和实验室检测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并规划设计开发了“进口肉类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涵盖了境外货物寻踪、国外证书甄别、抽样规划设定、样品盲送管理、指运地点锁定等10大功能。目前,该系统已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运用,为全省系统加强进口肉类产品监管提供了借鉴和示范。

  一套系统让风险更可控

  葡萄酒、乳制品、肉制品、饮料等等,在热门的进口食品中,往往也是风险较高的进口产品。为此,江苏检验检疫局完善、升级了进口食品风险管理系统,已在进口葡萄酒、婴幼儿食品、乳品、饮料、食用植物油、肉类等80%以上的进口食品上使用,实现了进口食品自动抽批、风险表单自动生成、全流程自动监管等功能。

  同时,该局通过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的整理、应用,形成风险信息1.2万余条,并组织开展进口鱼油、乳品、水产品、葡萄酒等高风险产品风险会商,努力提升全省系统食品安全风险管控能力。目前,南京检验检疫局已针对进口巴氏杀菌乳建立了从企业自检自控、国外第三方评价、检验检疫部门抽查验证的全程监管模式,实现了口岸抽样零等待、口岸零滞留、出证零事件,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不合格检出率。去年,全省共发现涉及质量安全卫生项目不合格进口食品93批、货值321.68万美元,主要为糕点饼干、肉类、酒类、植物油等20类产品,来自21个国家或地区。其中,微生物超标、食品添加剂超标、污染物超标、国外官方证书不符合要求或未取得检验检疫准入资格等为主要不合格原因。这些不合格进口食品均已被退运或销毁,未进入国内市场。

  一种氛围让企业更诚信

  其实,江苏对于进口食品监管的探索很早就已上路。记者了解到,从2013年起,江苏检验检疫局就出台了《江苏进口食品“三环联控”执法监管体系建设方案》,该方案突出内部责任管理,层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状,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并试行进口商提交检测报告制度和自主检查制度,进一步落实进口商对进口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此外,该局还出台了进出口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管理工作规范,对全省741家进出口食品企业开展诚信征集和评价工作,将评级结果与分类管理相结合,让讲诚信、遵法纪、重管理的进口食品企业进入一类管理模式的绿色通道,营造诚信守法得便利的氛围。

  为进一步提高检验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该局还在有条件的口岸单位、物流公司或进口商中,采用二维码技术与进口食品风险管理系统对接,在进口肉类、水产品、葡萄酒、橄榄油、乳制品等产品上加施二维码标识进行身份识别,既实现了进口食品的可追踪,解决进口食品销售环节进口证书信息不全或真假难辨的问题,又维护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其中,张家港已在进口葡萄酒上试用标有“张保真”特有标识的二维码溯源标签,实现从产地到舌尖的全程防伪和追溯,让消费者真正实现明白消费、放心消费。

  通讯员李正法夏沛然

  江苏经济报记者陈春裕

编辑: 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