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秦淮灯彩 市级非遗传承人陆敏扎出创新花灯“金猪庆丰收”
过年期间,很多南京人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被大人扛在肩上、挤进人山人海的夫子庙,买上一盏漂亮的荷花灯。一年一届的“秦淮灯会”即将亮灯,这段时间,南京工匠、“秦淮灯彩”市级非遗传承人陆敏格外忙碌。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陆敏的工作室。走进屋子,入眼的全是各种各样的花灯,天花板上、四面墙壁上,悬挂着大大小小的荷花灯、形态各异的金猪灯,还有龙灯、猴灯、兔子灯……让人目不暇接。
陆敏今年50岁。他坐在小小的客厅里,一边跟记者聊,一边忙着赶制客户预订的荷花灯。“我8岁开始学做花灯,做花灯是我和家人的全部生活。”陆敏告诉记者,他父亲的祖父那一辈就开始扎花灯,父亲陆有文是有名的花灯艺人,到陆敏已是第四代。陆敏兄妹3人自懂事起,就跟着父亲学扎灯,由于家境贫困,全家几口就靠逢年过节扎灯扎风筝卖钱养家糊口。
扎灯很辛苦,小时候劈竹削竹,竹刺经常刺进手里,有时刀也会削到手,那时小小的双手全是伤口。
记者看到,陆敏如今满是老茧的双手灵活地把一片片花瓣粘到荷花灯骨架上。突然,他拿出几片花瓣递给记者辨别:“你仔细摸摸,这些花瓣有何区别。”记者摸摸看看,没瞧出任何区别。陆敏说,这些花瓣的疏密不一样,亮起灯,每层的亮度就不一样,这样才会有美轮美奂的效果。
记者看到满屋花灯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可爱的金猪灯。其中两只体态浑圆、憨态可掬的肥猪上,分别坐着一个可爱的娃娃,正在吹奏笛子。陆敏介绍说,这两只金猪灯名为“庆丰收”,通过猪的眉毛、嘴型可看出,猪在嬉笑,猪身上的娃娃是他用泥塑制成,猪的耳朵以及旁边的装饰,则运用了剪纸,综合了多种传统手艺。这种人字灯多年没在市场上出现,这是他今年的一大创新,寓意送子,讨个好口彩。
在一旁的另一只金猪灯更为俏皮讨喜,它伸着舌头,脸颊上有两朵粉色小花,绿色大耳朵张开着,短短的尾巴蜷缩着……陆敏指着这只金猪灯说:“你看猪背这里是传统花灯的火口,过去放蜡烛的地方,我改变传统的单口,今年做成了8字形,寓意来年大发,尾巴卷成9字形,寓意天长地久。”陆敏认为,传统花灯需要传承,把老祖宗的手艺不断传下去,同时也需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市场需求,融合多种文化不断创新,增加内涵。
40多年的积累,让陆敏对色彩的搭配、造型的构建有更深入的感悟,这几年他参加过几十场大大小小的竞赛,每次保持在一、二等奖,去年入选第二批“南京工匠”。陆敏表示,最近几年,国家对民间手工艺者、非遗传承人越来越重视,让他十分欣慰。他有一个小目标,想通过3—5年的努力,组织展演、交流、比赛,带动秦淮灯彩艺人共同提高手艺。另外还有个大目标,希望让秦淮花灯作为夫子庙的旅游商品,成为外地游客来南京必买的商品。(许琴)
来源: 南京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