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试点发展不及预期 民营银行迈向成熟还有几道坎
天生具备创新基因的民营银行沐浴着政策春风诞生,但在一片看好声中却并未如预期般井喷,准备给传统金融行业临门一脚的“闯入者”,在成长的路上遭遇多重烦恼。
新华网北京6月12日电(记者 万方 游苏杭)5月27日,随着浙江网商银行获得开业批复,我国首批试点的五家民营银行已全部拿到“准生证”。
就在网商银行获批的一周后,三家上市公司公告称,拟共同出资设立花城银行。此外,江西裕民银行筹建申请资料近期也已上报银监会。各种迹象表明,第二批民营银行申办潮胎动。
然而,处于申办热潮之中的“鲶鱼们”并非一路破浪前行,面临银行业内外的激烈竞争和监管中尚未完善的空白,已获批复的五家试点银行在成长的路上步履蹒跚。
被寄予向小微企业输血、发展普惠金融等重任的民营银行,在完成使命的道路上还需要迈过几道坎?
步履蹒跚:首批试点发展不及预期
从政策层面看,民营银行的春天早已来临。
2013年6月,国务院要求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随后银监会和央行下发“金融国十条”,明确表示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民营银行的设立自此进入公众视野。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开“绿灯”,提出“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高层对于民营银行的推进再次发出明确的积极信号,给足了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信心和底气。
但现实中,民营银行试点的扩张和成长似乎并未赶上政策力推的脚步。
从去年两会期间,银监会主席尚福林首次宣布民营银行筹建破冰的消息,到近期五家试点全部获得“通行证”,期间一年多的时间内,五家银行的筹备进度在外界看来颇显“神秘”。
在“不设限额”的政策倾斜之下,第二批试点的申报和批复也显得较为缓慢,这其中自然有监管层对于风险防控的谨慎考量。而转战银行业后难以突破的“最后一公里”恐怕也成为众多民间资本“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
有业内人士指出,即使是率先开张的试点银行,在具体产品的上线和推广上,亦不及预期般蓬勃。
以最先开业的前海微众银行为例,这家由腾讯作为最大股东的试点民营银行,在李克强总理的见证下于1月4日发放第一笔贷款,但自此之后却鲜见其动作,业务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直至4个多月后的5月15日,微众银行的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产品“微粒贷”才宣告上线。而据相关媒体报道,尽管新产品终于上线,但当前尚未大规模放开,只是在QQ白名单客户和内部员工中做测试,而高达18.25%的年利率也没有表现出此前备受期待的价格优势。
天生具备创新基因的民营银行沐浴着政策春风诞生,但在一片看好声中却并未如预期般井喷,准备给传统金融行业临门一脚的“闯入者”,在成长的路上遭遇多重烦恼。
内外受阻:差异化竞争优势尚未显现
用“内外受阻”来形容民营银行当前的处境,再贴切不过。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利润增速普遍下滑,“躺着赚钱”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数据显示,国有“五大行”一季度利润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停滞,增速均未超过2%。
在行业整体遭遇困境的情况下,民营银行要想逆势而上,其难度可想而知。
此外,民营资本筹建银行的初期,会考虑到利润率、控制权、股东之间利益的制衡等多重因素,取舍纠结间往往会影响筹办速度。
“民营银行没有出现预期的井喷和蓬勃发展在情理之中”,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告诉记者,“无论民营还是国有银行,最重要的是增加利润控制风险。涉足民营银行的企业各自本就有稳定的盈利方式,而现在民营银行的盈利前景却并不明确,权衡之下这些企业的推进速度自然不如想象得那么快。”
除却来自外部客观因素的阻碍,民营银行的发展还受其自身局限性的影响,致使差异化竞争优势尚不明晰。
“从此次获批的5家试点银行来看,既有主推线上业务的互联网型银行,也有力争线下布局的地域性银行”,银河证券总裁首席顾问左小蕾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这两种发展模式并不相同的银行来说,所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互联网型民营银行发展模式多是依托电商和社交群体,“但目前仍有许多中小企业并未采取电商模式,如何开拓对这类企业的服务,将是未来这些线上民营银行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左小蕾指出。
对于那些布局线下的民营银行来说,则不可避免或多或少的与传统大行以及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形成业务交叉。已然成熟的传统银行早已布局诸多网点,具有较高的信誉度和广泛的客户基础,“这与发展线下网点的民营银行形成了竞争关系,无疑会挤压民营银行生存的空间”,左小蕾表示,“布局线下的试点银行不应极力拓展全国性网点,而应致力于发展社区银行,专注于草根金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展示差异化竞争优势。”
无例可循:新业态考验监管智慧
监管方面无例可循是民营银行发展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在金融这个高风险的行业中,控制风险才是最为重要的,想要做银行就需要更为审慎”。正如左小蕾所言,对于风险的预防和把控,成为监管层在鼓励民资办银行的同时不得不审慎对待的问题,而这种“谨慎”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营银行不会出现井喷式增长。
以目前困扰多个试点银行的“远程开户”为例,对于网商银行、微众银行这类自带互联网基因的试点来讲,远程开户是凸显其差异化优势的基石。
关于这个环节的放开,近期市场上流传着央行下发《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指导意见》的消息,体现了业界对于政策“开闸”的普遍期待。
不过央行随即辟谣,称尚未下发试点远程开户的相关文件。分析人士认为,基于人脸识别的远程开户目前在技术上仍不成熟,在不能保证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一段时间内难以放行。
其实,远程开户所引发的监管是松是放的问题,只是民营银行摸着石头过河中的一个小小缩影。
民营银行“闯门”面临的微妙处境在于,一方面,试点的推进和成长需要监管放开空间,鼓励新兴事物不断创新、探路;另一方面,所涉及金融行业的自带属性又决定了监管不可能任其“野蛮生长”。
“民营银行的发展还在探索阶段,由于这种模式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对于监管来说也需做足一整套准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他同时表示,不宜过分强调民营银行的风险问题,也不宜因此而给民营银行施加比一般银行更强的监管限制,“监管也应注意保持平等性、公平性,对创新业务还应相对宽容”。
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亦指出,监管政策的调整要在业务开展一定周期以后才能逐步完成,民营银行的监管政策也应该在其一至两年的运行中不断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出台的“生前遗嘱”、存保制度等措施表明,监管层在试点运行的过程中也在边探索边完善,逐步为民营银行的“破茧”扫清路障。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壮大必定会面临着盲点和挑战,尚在襁褓中的民营银行能否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很大程度上也在考验着监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