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稳增长和惠民生的双赢之举
稳增长和惠民生的双赢之举——我国扶贫攻坚释放的信号
民之疾苦,国之要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各地各部门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力扶真贫、真扶贫。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扶贫攻坚不仅是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的惠民政策,也成为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举措。
千万减贫目标层层分解落实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这是继2014年之后,政府工作报告第二次提出年度千万减贫目标。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关怀下,各地各部门纷纷行动起来,为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贡献力量。国务院扶贫办先后与28个省(区、市)人民政府签署了2015年减贫责任书,并要求2015年减贫人口与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挂钩,实现精准脱贫。各地也将减贫任务层层分解落实。
在扶贫资金投入方面,依然延续着上升势头。我国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近年来稳步增长,从2011年的27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433亿元,年均增幅达18.1%。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扶贫资金又增长至467.45亿元,省级财政扶贫投入预算初步统计增长20%,相关行业部门安排资金项目也继续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倾斜。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介绍,为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系统今年重点推进精准扶贫十项工程,包括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等。其中既有“短平快”的增收项目,也有惠及长远的能力提升培训,努力夯实贫困群众发展后劲。
贫困地区基建投资成稳增长“新引擎”
8月6日,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甘肃定西陇西县一片欢腾--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当日正式启动。“引洮河之水,济陇中之贫”,当地饱受干旱缺水之苦的数百万贫困群众有望告别苦咸水、高氟水,迎来美好生活。
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公共服务产品难以满足需求。近年来,国家下大力气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以引洮供水二期工程为例,这是甘肃省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位列国家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总投资达74.5亿元。据水利部副部长矫勇介绍,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大量布局在西部地区,其中去年新开工的17项有10项在西部,今年拟开工的27项也有接近一半的项目在西部。“水利工程用工多、设备多、原材料多,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交通建设也是贫困地区投资“主力军”。来自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4年,有超过3600亿元的车购税资金投向了贫困地区公路建设,今年安排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的车购税资金仍将达到1500亿元以上。中国铁路总公司以中西部地区铁路为重点,全面加快铁路建设,今年上半年完成投资2651.3亿元,同比增长12.7%。
各大金融机构也纷纷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金融机构中率先成立了扶贫开发事业部,对贫困地区坚持“办贷优先、规模倾斜、利率优惠、期限延长”的贷款原则。据了解,今年及“十三五”期间,农发行投放于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开发信贷业务的贷款有望达4000亿元。
重大工程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从河北省曲阳县齐村乡的山岭间望去,大片荒山被闪着亮光的太阳能面板所覆盖。这里是三峡集团曲阳光伏项目所在地,村民们不仅津津乐道于“荒山种太阳”的传奇故事,更切实感受到光伏扶贫项目对自己生活的改变。
“电站建设的时候,俺们铺光伏板、挖电缆沟,一天能赚120元;电站建好后,剪草防火、巡逻防盗、擦拭清洗等日常维护,一天又能赚80元。”村民李进茹高兴地说,“这钱是俺们在家门口劳动所得,这样的‘扶贫款’俺拿的硬气,花的也硬气!”
劳务收入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随着大量交通设施、水利工程、能源项目等重大工程布局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靠务工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为后续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要想让更多贫困群众增加工资性收入,亟须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记者了解到,精准扶贫十项工程中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工程即瞄着了这一“瓶颈”,通过让贫困地区农民孩子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掌握一门实用技能,以此带动全家人脱贫。
专家认为,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是稳增长和惠民生的双赢之举。但由于贫困地区普遍经济基础较差、配套资金不足,要在资金筹措落实上想更多办法,使扶贫攻坚项目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