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5革命遗址入首批国家级省级抗战纪念遗址名单
核心提示
中国江苏网5月13日讯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江苏省暨南京市“抗战记忆”寻访活动正式启动,并公布了江苏首批56家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和省级抗战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单。其中,扬州有5家。
扬州5家列入江苏首批
56家国家级省级抗战遗址
在江苏首批56家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和省级抗战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单中,扬州有5家,分别为:扬州市革命烈士陵园、侵华日军万福桥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苏中公学纪念碑、宝应县烈士陵园、江都区烈士陵园。市党史专家、原市委党史办主任陈荣坤表示,这5处抗战纪念遗址是扬州不可多得的珍贵革命资源。
扬州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蜀冈-瘦西湖风景区的万松岭,始建于1954年,扩建于1997年,改建于2005年,现在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烈士陵园内建有入口牌楼、凭吊广场、烈士诗抄碑、烈士纪念碑、烈士墓区、烈士事迹陈列馆等纪念建筑物,其中,馆内陈列展示了辛亥革命先驱熊成基、“二七”大罢工领导人之一的曾玉良、中共扬州第一任县委书记曹起溍、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创始人江上青、《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许晓轩等全国知名烈士和扬州各个革命时期200多名烈士的生平事迹和斗争史料。
侵华日军万福桥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
1937年12月14日,侵华日本军侵占扬州城。17日清晨,日军在扬州及东郊五里庙、万福桥一带强抓民夫四百余人,运送物资去仙女庙。下午返扬途中,日军将我同胞押至万福桥上,用机枪从两端扫射,除一人跳河幸存外,四百余同胞悉遭杀戮,血染廖家沟,酿成惨绝人寰的“万福桥惨案”。
侵华日军万福桥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是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人来到侵华日军万福桥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追悼在“万福桥惨案”中被侵华日军枪杀的遇难同胞,铭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苏中公学纪念碑
1944年6月1日,新四军苏中公学在曹甸金吾庄成立,粟裕任首任校长。该校历时两年,培养了数千名抗战和建国人才。
1994年,为使这段光辉的历程永照后人,建成了苏中公学纪念碑,当年的老校长夏征农题写了碑名。1997年,苏中公学纪念园被命名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近千名苏公中学老校友及新四军老战士倡导、捐资,在老区金吾村又新建了一所苏公希望小学。
宝应县烈士陵园
扬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76年扩建,2001年6月重建,2002年清明节前投用。
新园占地面积60亩,分纪念瞻仰区、烈士墓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区、综合服务区四个功能区。陵园由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墓区三部分组成,共展出了108位革命烈士的生平史料和遗物。陵园中共有烈士墓28个,其中有一个是1176人的合葬墓。
江都区烈士陵园
建于1964年,园内主要纪念建筑物由牌坊、纪念碑、纪念馆、烈士骨灰存放室、烈士墓等组成。广场两侧是花岗岩弧形墙浮雕,再现了被誉为“东进序曲”的郭村保卫战和苏中七战七捷第六战的邵伯保卫战的战斗情景。
占地300多平米的革命烈士纪念馆建于1979年,2006年馆内部重新布展,介绍了新四军在大桥建立抗日桥头堡、郭村保卫战、邵伯保卫战等重大事件,展示了1100多名江都先烈的革命事迹。
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
扬州全市共计145处
陈荣坤告诉记者,市委党史办摸清了全市革命遗址的“家底”,并画出扬州首张红色地图,全市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共计145处。
调查中发现,我市革命遗址呈现相对分散、部分集中的特点。其中宝应、高邮、江都最多,占总数的88%。而烈士墓占遗址总数的36%,革命战争年代,我市共1.5万名烈士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