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石庆鹏 痴心润水笔纸墨照纤毫
制笔艺术大师石庆鹏。
石庆鹏大师的毛笔作品。
人物名片
石庆鹏,1948年生,江都大桥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毛笔工艺主要传承人,制笔艺术大师,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在中国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制笔、用笔,是最富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承之一。从制笔工艺来看,扬州的水笔和安徽宣州的宣笔、浙江湖州的湖笔、北京的李福寿毛笔并列为中国毛笔四大流派。
2011年,扬州毛笔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主要传承人就是国家级制笔艺术大师、江都国画笔厂创办者石庆鹏。今年68岁的石庆鹏,从事毛笔制作行业已逾50年,为扬州水笔写书立传、打造本土品牌、研究创新制笔技艺……
创设扬州本土首个毛笔品牌
据考证,扬州制笔的历史已有1100多年,最早出现于五代十国年间。
石庆鹏介绍,历史上,扬州城及周边乡镇有多处知名的笔墨店和制笔作坊,江都的花荡、大桥、正谊、张纲、吴桥一带毛笔作坊众多,生产技术交叉授受,世代相传。据他了解,扬州水笔制作有两支谱系最为清晰,一支为任氏家族传承谱系,另一支为丁氏家族。不过,现在扬州制笔已经从家族传承转化为社会传承。石庆鹏是任氏家族制笔技艺第九代传人,而他所创立的江都国画笔厂,是目前唯一保存着扬州毛笔完整制作技艺的单位。
与南方的兔毫、北方的狼毫不同,扬州的水笔属兼毫,笔毛中狼、兔、羊三种动物毛都有,并且以麻胎作衬而独树一帜,享誉四百余年。石庆鹏介绍,制作扬州水笔,运用动物毛以及孔麻为主要原料,采用选、脱、齐、压、煎、盖、扎、装、焊、修、盘、套等一系列加工方法,制成的水笔具有“麻胎作衬,含水不漏”的效果。扬州水笔的制作需要经过120多道程序。
石庆鹏17岁进村办毛笔厂学徒,因为撮麻胎,手指上开过两次刀——长期用手捏着毛搓,天天搓就容易产生淤血、长肉钉,要继续做就得开刀把肉丁切掉。开刀后还要继续练功夫,手指上瘪掉的地方要有肉才行,他就每天推拿500下再睡觉,让肉慢慢长起来。“俗话说,世间三样苦,行船打铁磨豆腐。我觉得应该把我们做毛笔加进去。做毛笔,功夫都在手上,没有10年功不行,不认真学,即使学了10年功也做不出好笔。”
1982年,石庆鹏辞去江都毛笔厂的稳定工作,自己开办制笔作坊,两年后他的小厂更名为“江都国画笔厂”。在做了10年湖笔代加工后,石庆鹏决定自创品牌。他打出了扬州本土首个毛笔品牌——“扬州水笔”。通过和日本商人20多年的合作,江都国画笔厂生产的“扬州水笔”成功打入日本市场并占据较大份额。
改良工艺做出“鼠须笔”
在制笔行业中,鼠须笔可算是笔中珍品。相传,古代书法大家张芝、钟繇皆用鼠须笔,王羲之用鼠须笔写下了绝世佳品《兰亭序》。但鼠须笔的制法失传已久。关于鼠须笔的构成,历代有不同说法。
据石庆鹏介绍,在中国境内有800多种哺乳动物,其中身上长毛的有300多种,“但真正能用来做毛笔的,只有30余种。”对于鼠须,石庆鹏曾经抓来多种老鼠研究过。“鼠须,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会发现它呈三角形。”这样的材料,根本就做不成毛笔。
经过仔细研究,他对传统鼠须笔制作工艺进行改良,采用淮兔正脊梁上的上等兔尖毫,配入一定量的兔须进行制作,这样的材料非常昂贵,制笔时用水也很考究,最好选择纯净水。200只淮兔“尖毛”才够做一支鼠须笔,工艺复杂,一年只能制作200多支。兔须的刚硬遒劲,配上兔毛的柔顺细腻,赋予“鼠须笔”绝妙的手感和书写效果。在第48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石庆鹏的“鼠须笔”获得2013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很多书法家试用后大为赞叹。
适合做毛笔的动物毛越来越稀少,面对这一问题,石庆鹏积极寻找好的替代品。他的公司已经研究出使用日本花生壳提炼的尼龙丝制作的毛笔,“成本降到了18元左右,功能和鼠须笔基本一致。”如果批量生产,优质毛笔走入寻常百姓家有望成为现实。
独创动物毛制笔脱脂技术
用动物毛制作毛笔,脱脂环节很重要,脱脂不好,在制作毛笔时很容易手滑,写字时也容易出现漏墨现象。传统的技术,是将动物毛浸泡在石灰水中,用重碱脱脂。这样处理过的毛容易受损,有可能失去光泽,没了柔韧性,达不到理想的书写要求。
石庆鹏见过许多制笔工艺师,采用高温方法来给制笔辅料脱脂。何不将同样的手段运用于笔毛的脱脂?石庆鹏执着研究的精神,在脱脂这一项上充分体现,并获得成功。一烧、一包、一揉……石庆鹏独创出全新的动物毛脱脂工艺,采用110度左右的高温加热40目或60目的稻壳成灰,用鹿皮包裹稻壳灰和动物毛,在手中边揉搓边分辨声音,到达合适的程度,动物毛上的油脂通过余热自动脱落。
对于这项技术,石庆鹏从来不吝啬于分享。在他出版的书籍中以及平日与同行交流时,他都将自己掌握的这门手艺倾囊相授。但说起来容易,学起来难,即使是跟着石庆鹏多年的老师傅,至今也很少有人学会辨声这样的本领,“声音粗糙了,就说明脱脂脱过了,刚刚好的程度其实很难把握。”
为扬州毛笔工艺“立传”
历史上,制笔技艺依赖言传身教。但在扬州,身怀绝技的制笔人已经寥寥无几,如何让这门“老手艺”留传下去?石庆鹏想到为扬州毛笔制作留下点文字资料。
2013年,江都国画笔厂获得国家文化部非遗保护专项资金,通过查询文史资料与实地考证,石庆鹏和专家们一起梳理扬州毛笔的制作技艺,出版专业书籍。《美在人间永不朽·扬州毛笔》《制笔艺术六讲》《毛笔与书画》,石庆鹏一下子捧出三本扬州毛笔制作方面的著作,从学术性、制作技艺到普及版,三本书在内容上各有侧重。2015年,三本书出齐。这三本书图文并茂,从扬州毛笔制作的历史起源到如今120多道制作工序,再到近千个不同毛笔系列的精品等,都有所涉及。“三本书的编纂填补了全国毛笔制作行业暂无史料书籍的空白。”业内专家如是评价。
近几年,石庆鹏还忙着建立一家扬州毛笔文化会馆,不但用于展示毛笔技艺,也可以吸引全国各地的书画家前来交流,增强市民对书画和毛笔的兴趣。石庆鹏希望有更多人来关注扬州水笔,希望年轻人有眼光、有兴趣、有毅力来传承这个文化遗产。
记者邱凌赵颖摄影张卓君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