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园艺体验中心创建国家4A景区 生态修复将拉圾场变公园
扬州园艺体验中心西入口处
扬州园艺体验中心已现雏形
中国江苏网4月29日讯 2014年3月,本报曾报道位于瘦西湖路东侧的垃圾填埋场被“垃圾山”包围,随风扬起的沙尘影响附近居民生活的消息。昨天下午,记者再次探访垃圾填埋场时,发现这里已变身一座美丽的园林,尽管景观环境打造仍在继续,但以生态休闲旅游体验为特色的扬州园艺体验中心已现雏形,“花都汇”将成为扬州文化历史名城的一张崭新名片。
项目定位:国家4A级景区
昨天下午,记者在瘦西湖路东这个名为“花都汇”的扬州园艺体验中心看到,在西入口处的一堵山坡墙上,“花都汇扬州园艺体验中心”的中英文对照字牌已经上墙,园内绿化打造已近尾声,主要进行湿地施工。据悉,“花都汇”的总体定位为国家4A级园艺艺术休闲景区,使其成为生态修复的典范、科普教育的基地、儿童游乐的天堂、环境美化的源头、品味生活的引领。
项目南起上方寺路,北至肖庄路,西起瘦西湖路,东至鸿福二村及玉人路,总占地面积约为500亩,以创建国家休闲旅游4A级为目标,分两期实施。一期主要包含:对垃圾场及周边泥浆池地块修复工程,占地约350亩,以环境生态修复为主体,在安全、稳固、利用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规划以扬州园艺体验中心为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体验公园。二期主要包含扬州濂溪阁文化艺术展示馆及周边闲置地块,占地约150亩,规划以综合演艺广场、花鸟艺术街、休闲旅游商业为特色的民俗旅游休闲商业项目。
功能定位:主要5大功能区
“花都汇”秉承“文化扬州,精致扬州”的城市特色,以城景兼备为核心,以文化遗产、地域渊源、历史民俗、生态山水为主线,从而引导“花都汇”在扬州城建宏观框架下谋求多元发展,搭建城市交流区、艺术创意区、都会资源区、时尚发展区和人文休闲区等为主体的五大功能构成,最终将其打造成“国家4A级特色休闲文化旅游集散地”,完善城市旅游,助飞城市发展,着眼世界品牌、中国味道、扬州特色。项目位于瘦西湖景区与东北部城区中间过渡地带,东临城区,西临景区,所在区域拥有优美的景区风光和历史渊源,随着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业布局的发展,城景关系进一步融合。项目在整合双边资源、强化半城半景的区位空间特色的基础上,将成为城景融合的示范性空间平台,真正实现景区扩容后城景一体化发展。
按照规划,这里将具体建设多个板块:林荫带状公园区、生态湿地修复区、园林园艺体验区、缤纷花田科普区、游客休闲活动区、花艺文化生活艺术展销区。
项目特点:有山有水有城有园
“花都汇”着力创造多种生境。垃圾填埋场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在改造过程中形成多变的地形和地貌。在植被重建前,利用场地多种地形地貌,创造了适宜不同类型植物生长的多种生境。选择的植物是否合理,是重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植物的群体配置上设计了乔、灌、草的复层绿化模式。在生态构建过程中还较多地使用乡土植物,使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苗圃苗,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植被。“花都汇”位于景区生态系统向城市生态延伸融合的过渡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山,也就是垃圾高台;水,也就是官河水系;城,也就是唐城遗址;园,也就是瘦西湖园区景致。这些都成为“花都汇”生态元素,使其成为真正的生态园艺区。据悉,这里共种植绿化约10.3万平方米、景观树2.2万株,主要为香樟、雪松、白玉兰等。
生态修复:垃圾场变身公园
瘦西湖路东垃圾填埋场建于1990年,1999年在此建设扬州多元化垃圾处理厂并完成简易封场,至今已停用近16年。之前垃圾处理采用分层作业,将生活垃圾推平、消杀、压实、覆土、再压实,每倾倒2米厚的垃圾,覆盖30厘米的土,将卫生填埋过程中的垃圾渗出液,通过盲沟集中引流至截水池,沉淀后再抽排至污水处理厂。
原来堆放垃圾的填埋场,是如何变身公园的?施工人员介绍,主要是通过生态修复,消除对环境的影响。这里曾经是市民生活垃圾集中“消化点”,常年累积的垃圾山有废气、渗滤液等有害物质产生。如何创造性地利用垃圾堆场?生态修复技术将这里通过山体形态调整、护坡挡墙、整理环山车道、覆盖种植土壤、营造植被景观变废为宝,形成标志性生态空间,同时完善瘦西湖风景区整体的山水空间格局,是“花都汇”项目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由具有填埋场处理经验的单位对场地进行专业、全面的场地封场处理。封场内容主要包括山体整体封闭、场区消杀、沼气零排放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内部循环处理、雨污分流、空中飘扬物清理等,使其具备“花都汇”建设的条件。
-记者姜传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