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人蒋桂宏在靖江一年参加十多次公益活动

15.12.2014  16:45

谢谢叔叔的帮助,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收到新桥小学生小陈的明信片,蒋桂宏会心一笑。蒋桂宏是扬州宝应人,刚过不惑之年的他,来到靖江已经二十年。他学的是土建专业,一毕业就分配到靖江工作。在靖多年,他除了收获事业之外,还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好友。

 

 

工作中的蒋桂宏

 

在靖江工作二十年

 

毕业的那一年,蒋桂宏刚刚20岁。在那个年代,工作是直接分配的,蒋桂宏被分配到靖江的一家建筑公司,从事施工技术管理。

 

工作中,蒋桂宏勤奋肯干,很快与工人们打成一片。“虽说我在学校里学的是土建,可那毕竟都是书本上的知识,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就只能多向老师傅请教。”蒋桂宏回忆说,那段时间,他每天的工作时间是“朝五晚九”——早上五点多就到工地,和工人们一起开工,晚上工人们收工后,他还在工地上多转多看,常常到晚上八九点才下班。

 

为了让我尽快适应工作,公司给我安排了一名老师傅,让我跟在他身后学习。刚开始,我在工程管理中经常出错,师傅得知实情后没有责怪我,还不断地开导我、鼓励我,告诉我刚出校门只要谦虚谨慎,多听多学,以后就会尽量做到少犯错、不犯错。”直至今日,蒋桂宏依然对当初那个带他入行的老师傅心怀感激。“老师傅是靖江本地人,工作中他胆大心细,特别能吃苦,生活中风趣幽默。我跟他学习了三年时间,除了建筑工程的方方面面,还和他学了不少靖江方言。”现在,蒋桂宏在建筑行业小有建树,他多次被泰州建筑工程局、靖江住建局评为优秀建造师。

 

去前,蒋桂宏在靖江买了房,他再也不用到处租房居住了。三年前,蒋桂宏买了新车,这让他回家的压力小了许多,不用发愁买不到票回家。蒋桂宏说,靖江没有直达宝应的车,以往回家他都需要转车:先到扬州,再从扬州到宝应,有时候时间迟了,买不到到宝应的票,还要买票到高邮,再从高邮买票到宝应。“女儿喜欢吃靖江的肉脯,每次回家,我都会带一提肉脯。买车之后,带东西方便了,我常常一买就是两箱肉脯,让她吃个够。

 

烦躁时就去江边坐坐

 

同是县级城市,靖江与宝应相隔不远,气候相近,菜系相仿,蒋桂宏很快适应了在靖江的生活。

 

最让蒋桂宏着迷的,是靖江的江景。与宝应不同的是,靖江是个临江城市,从城区出发,骑自行车25分钟就能到达江边,自从跟同事到江边看景后,蒋桂宏就深深地喜欢上江堤大气和宁静的氛围。“在宝应时没看过长江,只在书本里念过与长江相关的课文,我第一次看到长江就特别喜欢,现在每当我心情烦躁时就会到江边走走,坐坐,什么也不想,心情很快就能得到放松。

 

说起长江,蒋桂宏讲了一件趣事。那是1995年的夏天,他刚到靖江不久,有一次和五个同事约好了到长江里游泳,六个人一起在长江里玩得不亦乐乎,忽然看到江边有泡沫漂浮物,还有根根直竖的芦苇杆,大家都不知道这是做什么的,便把芦苇杆拔了玩,没想到拔起一看,芦苇下面还有个网套一样的笼子,大家觉得好玩便比赛拔芦苇杆。过了一会儿,江水越来越深了,正觉得奇怪之时,路过的渔民看到了他们,急忙喊他们上岸,原来这是要涨潮了。看他们上岸后,渔民看见江面上漂浮着的芦苇杆,连忙问“是不是你们干的好事?”眼见渔民认真的表情,他们知道闯祸了,赶紧低头承认错误,并保证下次不再犯。最后,他们才知道那网套和芦苇杆是渔民捕长江虾的工具,是一家几口赖以生活的来源。

 

热心各种公益活动

 

熟悉蒋桂宏的人都知道,他虽然工作繁忙,但总会定期参加179志愿者之家举办的公益活动。去敬老院、空巢家庭探望老人,其中总不会少掉蒋桂宏的身影。

 

做公益,蒋桂宏是真正用心在做。有一次,我们发出倡议要到敬老院帮老人理发,蒋桂宏提前买好理发的工具,还专程到美发店,向那些剪发小弟们请教各种工具的用法。还有一次,看见一名空巢老人家中的灶台破旧,他二话不说,出门买了水泥、砖块等材料,用汽车运到现场,卷起袖子就干活。”179志愿者之家发起人姚炜平说,蒋桂宏是出了名的热心肠,他不仅动手帮干活,还资助了新桥镇多名贫困学生,负担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我的手机里拍了很多参加活动的照片,没事的时候翻开看看,照片里的人都是面带微笑的。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快乐。”蒋桂宏如此解释做公益的初衷。

杨恒俊: 能人村官致富不忘乡邻
  2009年,杨恒俊临危受命,靖江网
陈燕萍: 心系人民的“法官妈妈”
  2002年,在办理一起民事诉讼案期间,靖江网
袁凯飞: 靖江造船业的领军人
  1994年,袁凯飞受命于危难之际,靖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