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莱茵河边到扬子江畔:中德媒体探寻常州的"德味儿"
中新网常州10月1日电 (记者 钟升)清晨,家住常州的Christian Boersma驱车一小时将孩子送到无锡的外语学校,然后再赶到自己工作的德企蒂森克虏伯发动机系统(常州)有限公司。“这里也许不如上海繁华,但充满了活力。城里交通顺畅、绿地广布、环境宜居,在气质上与德国城市颇为相像。”Boersma对来访的“中德媒体看常州”采访团说道。
9月24日至30日,十余名中德媒体记者来到了扬子江畔的江苏省常州市。他们走进新能源企业,探访大运河沿岸老街,品尝当地传统美食,从经济、文化等层面深入了解常州的发展现状,找寻已融入这座江南城市中的“德味儿”。
2014年,Boersma被派到常州担任蒂森克虏伯发动机系统(常州)有限公司的CEO。他介绍:“虽说是‘外企’,但我是公司里唯一的‘外国人’,其他多是常州当地技术院校毕业的技工。他们技术很娴熟,工作扎实。因为效益稳步增长,公司正考虑进一步加大在常州的投资”。
工作之余,Boersma会到京杭大运河里划船、去当地的茅山徒步登山。当被德国记者Natalie Mayroth问及是否想家时,Boersma表示:“现在我全家都在常州,这里的生活很惬意,我们是乐不思‘德’了。”
参观现代化的有机农业。 钟升 摄2011年,留德归来的姜方俊,在常州金坛区开始了自己的“务农”生涯。姜方俊说:“当时欧洲正经历金融危机。我想,国内的机会还是比国外多,所以选择了回国创业”。
然而,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姜方俊选择的创业项目,却是模仿当时非常火爆的游戏“开心农场”建设的乡村农场。由洋归土,姜方俊解释说:“在德国时,我们经常吃当地的有机蔬菜。回国后,我想用自己擅长的计算机技术来改变农业这个传统行业。”
通过自己开发的先进种植管理系统和“互联网+”的销售渠道,姜方俊把自己的有机蔬菜卖到了全国各地。去年,农场的蔬菜大米销售额达到3700万人民币,种植的红栗南瓜甚至出口到香港,并成功入选江苏省级蔬菜全产业链示范园区和蔬菜品种展示中心建设单位。
煲茄子、焗南瓜、清炒芦笋……吃着姜方俊的有机蔬菜宴,德国记者Tobias Kaiser夸赞道:“德国人讲究做一行精一行,没想到你们会把这种‘工匠精神’用在种地上。这些蔬菜的味道,比德国的还好。”
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光辉介绍说,目前常州市内共有159家德国企业,还有为数众多的留德“海归”,他们活跃在餐饮、建筑设计、酒吧等诸多行业。“同德国一样,常州向来重视工业的发展。常州开放而低调的作风,也与德国的气质有相似之处。我们将加大与德国的合作,借鉴德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完)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