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底救助要先打开“信息盲区”
1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江苏阜宁县探索建立托底救助新的运行机制,收效很好。其中,在防止亟需托底困难群体的信息终端失灵上,阜宁的做法特别好,给人启发,值得推广。
现在一些地方,针对需要政府托底救助困难群体的政策、法规、救助和实惠信息,流到该发挥作用的终端,也就所剩无几了。这就是近来国内外一些研究贫困问题的专家们所强调的困难群体的“信息盲区”。现在,此类托底救助信息存在“信息盲区”,主要与政府发布和传递的方式有关,而方式则与认识和行为差距有关。首先是时间、精力和金钱,困难群体中许多人为生活日夜打拼,终日劳作后疲惫不堪,有点时间也要抓紧休息,不可能时常做“低头族”上网刷屏,有的老年人还不会;报纸上关于帮扶困难群体的宣传可谓连篇累牍,可他们有时间读报吗?有习惯买报吗?看电视和听广播的时间也很少。有调查表明,他们获取这类救助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进出门的横幅、家门前的壁报、大街上广告、熟人口口相传等传统的渠道。笔者认识一对做早点的老夫妻,属于困难群体,他们早上3点起床干活,9点收摊,回家补觉,下午3点起来做第二天的准备,忙到晚9点,筋疲力尽,上床睡觉,期间只是瞄一眼央视的新闻联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笔者曾与他们说起一些帮扶政策,他们一脸茫然。
由于存在这个“信息盲区”,一些政府帮扶和保护困难群体合法权益的法规和措施,难以发挥惠及相关对象的作用,造成他们的误解和不满;也由于存在这个“盲区”,为一些腐败滋生提供了机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困难群体托底救助的大量投入发生了“常梗阻”,甚至被人或被地方政府巧列名目中饱私囊,国家不断地对困难群体“输血”,可这“血”却流不到亟需“补血”的“毛细血管”里。
现在,要防止亟需托底困难群体的信息终端失灵,就要建立适合其特点的信息传播渠道。例如,阜宁除了开通“社会托底救助专线”和在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进行广泛宣传以外,还要求各镇(街道)在困难群众家门口放板报展览、上门说明、拉家常和熟人带口信等多渠道多办法,让该县的社会托底救助政策家喻户晓、应知皆知。各村居还均建有社会托底救助公示栏,公示救助对象标准,公布救助政策清单。特别注意不漏掉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和“处在信息盲区里的人”。
日前,江苏省贯彻《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经验交流暨全面推进临时救助工作会议在阜宁召开,省民政部门称,阜宁县的社会救助工作模式将在江苏全省复制、推广。我们希望各地在学习他们如何防止困难群体的信息终端失灵时,也可结合本地情况,各有创新,如湖泊或深山地区怎样预防困难群体的“信息盲区”等,这些都是坐在办公室里“以自己的状态”想不出来的,下到最基层看看就知道了。我们的国家很大,一个县发展都不平衡,且不要开口闭口新媒体,在有些地方还靠飞鸽传书呢。要用尽办法把党和政府托底救助困难群体的好消息、好政策和好制度告诉困难群体中的每一员,这是最基本的。顾德宁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