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打造“三个名城” 扬州描摹“绿杨城郭”新画卷

18.12.2018  04:11

      过去的五年,是扬州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在城市建设上,以2015年建城2500周年,2018年承办省园博会、省运会“两大盛会”为重要节点,市区城建累计投入2360亿元,投入总量和工程体量均创历史之最,城市发展拉开大框架、形成“一核多组团”大格局;连续17年出台民生工作“1号文件”,累计投入超过500亿元,解决了一批民生大难题,宜居城市建设扎实有效。全市经济总量连跨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三个大台阶,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从56位上升到37位,人均GDP在苏北苏中率先超过省均水平。

        “回顾扬州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发展大跨越都发轫于思想大解放,每一次思想大解放又引领了新一轮发展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始终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紧扣重要时间节点,服从服务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展开一系列创新性探索和创造性实践。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干,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迈上新台阶。”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说。

        牵大项目“牛鼻子”,

        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

        1984年,扬州市第一家引进外资建设的国家大型企业——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如今,上海大众仪征工厂,每分钟就有一辆轿车生产下线。这个总投资100亿元的大项目,堪称扬州重大项目建设的典范之作。宝应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江都光线传媒、开发区中航海底海缆、景区华侨城等一批新签约或在建的投资百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让扬州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了再次攀登新台阶的底气和实力。

        扎根实体经济,聚焦产业重点,突出创新关键,扬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上世纪80年代,乡镇工业大发展;上世纪90年代起,形成以汽车、船舶、机械、集装箱等为代表的“八龙起舞”规模经济时代。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第一方略”的确立,举全市之力招商引资、“双创、三重”(工业技术创新、企业二次创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重要产业)、“8631”科技创新、“八大产业振兴”等战略相继实施。如今,扬州聚力汽车、机械、旅游、建筑、软件和互联网、食品工业“六大基本产业”,努力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一个大项目,培育一个大产业。围绕基础产业抓项目建设,依托项目建设带动产业成链。扬州地区生产总值1978年仅为14.38亿元,去年突破5000亿元。1984年第一家外资企业落户扬州,如今全市开发园区以不足15%的管辖面积创造了72%的规上工业增加值,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企业近70家在园区落户。2010年以来,扬州跨越每个千亿台阶基本只用了两年时间。

        1980年11月8日,扬州发出第一张“个体工商业户营业执照”;2016年作为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城市以来,扬州累计建成28个科技产业综合体,集聚各类企业2000余家。“竖起来的科技园”使扬州的创新高度不断攀升。今年扬州按照新城“公园+”、老城“+公园+”的模式,在城市最美最贵最便捷的地方重点布局建设一批科技产业综合体,大力发展以实验室为主要载体的科技研发产业,建设新兴科创新城已成为重振扬州发展辉煌的“主航道”。扬州“智谷”亩均税收超过制造业10倍以上。从事智能配电终端研发的通用北辰电气入驻智谷时只有六七个人和一间办公室,一年后,这家公司年销售达4000万元。瑞丰信息设计开发出多款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专利产品,为外贸企业提供一站式跨境综合服务,成功登陆新三板,服务外贸企业超过5000家。一间办公室迅速“”成一家规模企业或上市公司,一栋大厦“”成一个产业园,已成为智谷常态。去年,扬州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223亿元,是2002年的57倍。

        交通大发展,

        构建城市格局大框架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区面积达5.09平方公里的扬州名列其中。如今,扬州城区面积已从40年前的不到20平方公里,达到去年的264平方公里。

        扬州市中心道路文昌路,1978年开建,40年来不断延伸,如今东到江都,西到仪征,成为“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百里景观大道。一条主干道,阅尽一个城市2500年的繁华和变迁。扬州城市面貌,更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扬州的“第一名片”,瘦西湖近10年游览面积扩大6倍,正全力打造“世界级公园+”。上世纪80年代,扬州汽车站候车室不到1000平方米;2015年西部客运枢纽投用,成为扬州交通发展的新地标。2014年,4.4公里长的瘦西湖隧道建成通车;今年6月,扬州第一条城市快速路——城市南部快速通道开通,长期制约古城交通的最大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善。

        40年来,扬州交通建设的每一次突破都使城乡面貌跃上新台阶。2004年4月,宁启铁路正式通车,扬州人的百年铁路梦圆;2005年4月,润扬长江大桥通车,实现古城千年跨江融合的夙愿;2012年5月,扬州泰州机场正式通航;2020年连淮扬镇铁路建成,届时扬州将成为我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铁”的城市。

        扬州,正乘着大交通的加速度发展舒展身姿。古城核心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东关街成为扬州最具人气的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后的仁丰里,成为充满扬城古韵的“微改造”示范街区。2013年开建的生态科技新城成为东部江广融合区建设的先导区,在五年不搞大开发的承诺中,一座科技创新智慧新城已露雏形。扬州城的东南片区作为城市建设的短板,去年打响城建大会战……以古城为核心,广陵新城、生态科技新城、新城西区、南部临港新城等“一核多组团”的扬州发展大格局基本形成。

        为生态“留白”,

        为百姓“留心

        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吃上放心菜,喝上放心水,呼吸新鲜空气。”朴素的理念体现在2017年民生“1号文件”中,体现在古城百姓全面改善的衣食住行中。

        2011年,把扬州建成“不淹不涝城市”第一次写进市委、市政府的民生幸福工程“1号文件”。随后每年的“1号文件”,都把“治水”摆在民生实事工程重中之重,全面启动不淹不涝城市建设和“清水活水”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将洪水挡在城外,把积水排出城去,把活水引进城里,把雨水蓄积下来,把污水整治干净。扬州先后投入45亿元,让全市460万人民全部喝上干净的长江水。

        生态建设始终是扬州发展的自觉行为。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纳入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七河八岛”是淮河入江水道流经江都区的一片湿地,在“七河八岛”规划论证之前,扬州设定“四控一禁”铁律,即严格控制廊道宽度、建筑高度、开发强度、污染排放,严格禁止违法建设,并被编制成正式规划文本,最后以市人大决议的形式固化下来。在“七河八岛”约51.5平方公里区域中,禁止商业开发的面积近60%。

        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扬州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总额近40亿元同步建设的两所高校——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和扬大广陵学院新校区建成并交付使用,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实现首批招生。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部投入使用,市县乡医联体建设实现全覆盖。去年,扬州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面投用,让300多万农民共享“健康红利”。

        扬州拿出城市最金贵的土地,为老百姓建家门口的公园。执政理念的嬗变既为城市发展“留白”,又为人民生活“留心”。《扬州市公园条例》去年出台,公园体系建设向更深入推进。扬州去年新建改造8个综合公园、84个社区公园、29个口袋公园,三湾公园、蜀冈文化公园建成开放,明月湖体育休闲公园提档升级,建成10大生态中心。去年底,扬州区公园绿地面积达2273公顷,市区公园面积达1871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978年的2.8%提至去年的43%。

        “绿杨城郭是扬州”,不变的是诗,变的是城市。“着力打造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独具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充满活力的新兴科创名城,努力把人们心目中的扬州建设好,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争创城市发展的第四次辉煌。”这是扬州未来发展新的宣言。(汪滢)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

浙江:未来5年将投入上万亿元实施“科技新政50条”
  新华社杭州12月10日电(记者朱涵)记者10日江苏音符
江苏出台《意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报业网讯 江苏省人民政府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新华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