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盗版也讲究内容为王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内地院线总票房达440亿元,全年观影人次12.6亿,总银幕数达31267块。据业内预测,内地有望在三至五年内超越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然而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数据之下,影视行业的盗版现象暗涌不断,屡禁不止,不仅严重损害了影视版权方、发行方、视频网站的利益,更是与国家大力提倡的版权保护和文化创新背道而驰。
多年来,电影制片方饱受侵权盗版之苦,对其可谓深恶痛绝,前有华谊为《画皮2》的盗版状告马鞍山某影院,后有徐峥为《港囧》的盗版控诉乐视某员工。盗版屡禁不止的原因众多:部分影迷吃“免费午餐”的观影习惯为盗版提供了土壤,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为盗版提供了便利,过高的票价和良莠不齐的影片质量为盗版提供了空间,电影审查删减及上映的延迟为盗版提供了机会。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盗版之战中,制片方多少有些被动,盗版的出现使得影片票房受损,而制片方总是处在我明敌暗的境地,好似只能见招拆招,吃哑巴亏;实际上高手过招讲究知己知彼,硝烟弥漫中制片方也有主动出手的机会,先发制人减少侵权盗版带来的损失。然而对于制片方而言,从影片内容层面发力往往最有效,因为打击盗版电影也讲究内容为王。
招数一:影片质量是根本。
根据艺恩影视数据库,2015年中国十大票仓城市平均电影票价为33~44元,而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北美的电影平均票价在10~15美元之间,用票价与两地人均年收入相比较,不难看出中国的电影票价高出了许多。导演陆川也曾在访谈中表示中国电影票价太高。
高昂的票价和一些低质量电影带来的不良观影体验,使得许多观众高呼“不愿花钱看烂片”,但又尴尬于不看近期热映的影片就少了许多茶余饭后的谈资,或仅仅是出于猎奇心理,一些观众便把目光投向了免费的网络盗版电影。然而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真正优秀的电影,为了良好的观影体验,影迷们花钱也愿意看正版。
虽说票房不能完全地反映影片质量,但是以2015年来说,质量上乘的电影都赢得了不错的票房收益。2015年的暑期档票房黑马《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便是高质量赢得高票房的典范,在宣传期并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凭借固有的情怀和精良的制作凝聚了大批网络“自来水”,主动为“大圣”反盗版、做宣传,在网络已经有高清版本流出时,依旧有许多人愿意走进影院支持正版。如果不是因为影片本身足够优秀,《大圣归来》也不会在盗版横行中杀出重围,最终拿下9亿元票房,成为国内最卖座的动画电影。
招数二:用好IP赢口碑。
《2015年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指出,2015年出版业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版权的运营带来多媒体出版联动发展,具体表现为网络热门IP在资本的助推下向影视、游戏、动漫领域全面扩张。从年初颜值爆表的粉丝电影《何以笙箫默》到年终话题不断的冒险大片《鬼吹灯之寻龙诀》,IP电影占领了院线半壁江山。
因为原著有一定粉丝基础,粉丝既可以是潜在的票房贡献力量,同时也可能是潜在的盗版观看群体,所以IP改编电影在院线和盗版市场同样炙手可热。2015年的天猫双11晚会让所有人看到了“互联网+”环境下粉丝经济的强大变现能力,对于自己喜爱的IP电影,粉丝们当然会首先考虑支持正版抵制盗版。令人惋惜的是,许多网络IP在改编电影时往往只重视了粉丝基础,却忽略了电影本身,在不良口碑的传播下,粉丝们“恨铁不成钢”只得下载盗版聊以慰藉。
招数三:不忽视“防盗”技术。
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劲推力,然而“技术是把双刃剑”,尤其典型的是互联网技术,它一方面为电影的制作和传播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为盗版电影提供了可乘之机。
所以,除了影片内容层面的招数,为防止盗版侵权造成损失,制片方在技术层面也同样有发力点。首先,制片方在进行影片网络发行授权时要严谨,在网络授权时可以将相关防止盗版的措施写入授权合同,同时与视频网站明确相关责任,在发现网络侵权后及时采取维权行动;其次,制片方要严格把控每一个制作环节,全方位做好保密工作,防止影片从内部外泄;最后,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制片方更要善于利用密钥为影片护航,防止盗版流出,并有策略地放弃或延后1.3k放映市场,以此来减少因影片被快速破译而产生“影片刚上映,盗版就横行”的现象。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人们之所以喜欢看电影,是因为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黑暗中,我们都暂且忘却了现实中的繁冗,感受着平凡生活中难以体验的悲欢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看电影,是让人在生命的纬度上得到了延伸。而这正是许多人喜欢看电影的原因,也是高清的盗版难以提供的绝妙观影体验,而这一切美妙体验成立的基础便是电影内容本身的优秀。打击盗版之战不能仅仅依靠制片方,归根结底是要依靠观众们对内容的认可和全社会版权意识的提升,当看正版电影成为所有人的共识并自觉践行,盗版便再也不会有生存的土壤。 (李睿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