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搭建平台放大劳模“品牌效应”
劳模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江苏搭建平台放大劳模“品牌效应”
本网讯 江苏是劳模较多的省份之一,建国以来共评选产生全国劳模1776人次,省部级劳模27235人次。
多年来,江苏各级工会在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与时俱进选树时代典型,大张旗鼓弘扬劳模精神,搭建平台发挥劳模作用,不断放大劳模“品牌效应”,用劳模精神激励全省职工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力量。
与时俱进,选树时代先锋是时代的领跑者。在江苏推进“两个率先”的伟大实践中,全省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品格高尚、业绩突出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是全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优秀代表,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江苏精神、凝聚智慧力量的时代楷模。
近年来,江苏各级工会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劳模选树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由“传统型”向“技能型”“创新型”转变,先后选树了邓建军、许杏桃、田明、沙夕兰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重大劳模典型。高技能、勇创新,已成为新时期江苏劳模最可贵的精神特质。
全国劳模、江苏油田井下作业处高级技师田明,完成92项革新成果,其创新成果《试油测试技术的创新与运用》为企业创效6000万元,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继全国劳模、泰州供电公司职工许杏桃之后,我省又一位登上国家科学技术最高领奖台的一线工人。
全国劳模、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管理部部长沙夕兰,主持研发出40多项港机产品,累计生产近1000台,其中,七项研发成果获得国家专利,两项成果分获中国港口行业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8吨带斗门机及节能环保型1000吨/时连续卸船机填补了世界空白,引发了港机机械产业升级的行业革命。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连云港碱厂重碱车间化工高级技师田恒余,凭借高超的技术解决了生产中的许多瓶颈问题,创造了三项全国同行第一,其中尾气含氨指标达到了世界纯碱行业最好水平,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他在实践中总结出《纯碱碳化七字操作法》,改变了长期以来落后的操作方法,使碱厂产量逐年递增,经济效益连续十年超亿元,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厚积才能薄发。江苏工会积极为广大职工搭建成长成才平台,在实践中精心培育劳模,使丰富多彩的劳动竞赛、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广大职工提升素质的平台、学赶先进的舞台、培育劳模的沃土。
放大效应,从“1人作贡献”到“1+1群作贡献”
全国劳模张欢,是南钢首个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工作室成立5年来,在张欢带领下,完成了116项技术攻关项目,创造经济效益达2050万元,而他借工作室这一平台先后传授、培养了数十名青年技术骨干人才。
前年,在国内钢铁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下,南钢投入70亿元进行转型升级,其中,在1992年投产的意大利达涅利高速线材生产线上,增加“大盘卷”生产线。
大盘卷生产的科技含量要求很高,核心技术环节全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其技术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面对这样一项具有极大挑战性的攻坚任务,张欢和创新工作室技术人员搜信息、画图纸,从初步绘图到详细设计,从设备选型到控制程序,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造项目之中。经过330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张欢和他的技术团队最终完成了大盘卷项目的技改工程。“大盘卷”生产线节约技改投资2.5亿元,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多项国家专利,南钢也由此成为国内首家掌握了大盘卷核心生产技术的钢铁企业。
劳模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宝贵资源,在职工中有着特殊的影响力,不仅能凝聚一线能工巧匠,发现问题、解决难题,而且能激励更多职工学习技术、提升技能。为此,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实现了由劳模“1人作贡献”到“1+1群作贡献”的提升。特别是近年来,省政府两次下发文件,要求深化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劳模在企业创新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劳模引领效应向更大范围、更广空间扩展,使劳模价值得到更大提升,劳模工作室成为企业发展的“推进器”、技术创新的“催化剂”以及培育人才的“孵化器”。
在徐州,“毕可顺劳模创新工作室”对新型车床控制技术进行改造后,一年为企业节约资金100多万元。其制作的2000型焊接机,还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每年可节约加工费用380万元。
在镇江,京口鼎盛铝业徐长林劳模创新工作室围绕企业26台退火炉降低水量,进行技术革新,年节电达200万度;并对13台熔钻炉进行改造,年节省天然气300万立方,节省标煤3600吨,年节约成本达2000多万元,工作室获得了省节能减排专项奖励。
在苏州,端木银熙劳模创新工作室已培育出“太湖粳系列”、“常农粳系列”、“常优系列”水稻品种(组合)16个,累计推广面积达200万公顷,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6亿元。
南京5311工厂成立了全国首个以农民工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程军荣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国劳模程军荣带领工作室成员解决生产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实现小改小革120多项,创下了“旋压成形加工法”、“挤孔加工法”、“风动加工技术”,荣获两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目前,全省共有劳模创新工作室2100多家,创建以来共取得专利4300多项,完成技术创新及攻关项目35500多项,产生经济效益160多亿元;在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选中,我省共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5名职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省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培训职工54.5万人次,其中16.4万名职工提高了技术等级。
拓展途径,协同攻关服务创新驱动
在创建过程中,各级工会发现,劳模创新工作室多以单一专业或部门、班组为基础建立,单打独斗,缺乏协同,影响创新效果;一些创新成果束之高阁,缺少推广应用,既造成智力和资源浪费,也影响职工创新积极性。为此,各级工会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开拓劳模创新工作室发展之道。
他们突破专业界限,探索劳模创新工作室集约化发展新模式。盐城市移动公司尝试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组织起来,重组劳模创新工作团队。张家港市供电公司将9个劳模创新工作室联合起来,建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园”,吸引更多职工参与创新。
他们突破行业界限,探索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化发展新途径。常州全国劳模曹德法与无锡全国劳模涂海龙跨行业结对,协同创新。南京市秦淮区26家劳模创新工作室组成联盟,开展跨行业、跨部门学习交流,设立联盟基金,引进设备人才,实现组织、技术、专利和标准联盟,协同攻关、共同发展。
各级工会还突破时空界限,探索劳模创新工作室网络化发展新平台。在“江苏职工之家网”、“江苏职工科技创新网”展示劳模创新工作室成果,利用云计算技术创建“江苏劳模创新网”,下设创新成果超市、创新难题求解、创新项目合作等频道。目前已有1000多名省以上劳模实名注册,跨地域、全天候移动互联、协同攻关。全国劳模许杏桃创新工作室成果已在全国19个省、市推广使用,每年节电10多亿千瓦时。
智慧在这里裂变,效益在这里聚合,精神在这里升华。在各级工会的积极推动下,劳模工作室始终活跃在技术创新的最前沿,成为自主创新的金字招牌。
以常州黑牡丹集团全国劳模、国家级技能大师、新中国“知识工人”邓建军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建立了以染浆、纺纱、产品开发、织造、后整理、设备、电气等7大工种为代表的数十个创新班组,形成了“班组专攻、团队集成”的协同攻关机制,和“课题立项——首席引领——团队协作——技术攻关——转化验证”的协同创新流程,创新效率显著提升。先后合作完成《低碳节水型牛仔纱线清洁染色关键技术研发》《竹节布分经机生产研发》《染色在线监测和控制系统》,不仅为企业创造了近亿元的收入,还实现了纺织品染整生产过程绿色化,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环境。最近三年来,共获得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取得创新成果26项,40多项创新攻关成果得到了有效转化,荣获全国首批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国先进班组称号 。(谢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