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探出节约集约用地新路径
6月25日是第二十六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经济大省,我省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自2014年推进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行动以来,我省开辟了土地集约节约的新路径,有效推动了国土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严格保护,新增耕地123万亩
半个月前,南通通州湾示范区的试验品种大麦迎来了收获。而一年前,这里还是荒芜的盐碱地,寸草难生,土壤盐渍化严重。
带来改变的是华东有色海洋地质研究院的地质专家们。研究院院长程知言告诉记者,在这里,他们尝试通过改良示范建立滨海盐碱地改良行业标准,同时探讨新围垦滩涂资源的生态快速开发新模式,“在满足国家占补平衡用地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瓜果、蔬菜种植等为配套的盐碱地改良科研和农业开发示范基地。”不到一年时间,改良区土壤盐度从最初的26‰-42‰下降至4‰-6‰,局部地块盐度更是下降至2‰以下,达到耕地质量验收标准。
在采矿历史悠久的盱眙,目前全县工矿废弃地总规模约为1.5万亩。除少部分用于太阳能发电、旅游开发等建设项目外,大部分工矿废弃地可复垦为农用地。“实施土地复垦,可新增农用地潜力约1.1万亩,复垦平均可新增耕地系数为66%以上。”盱眙国土局局长郭茂说。
省国土厅厅长李侃桢介绍,“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耕地保护目标全面完成,划定基本农田6440万亩,整治土地660万亩,新增耕地123万亩。
节地增效,产出增长50%
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以全市0.39%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4.6%的地方生产总值和6.8%的规模工业产值,每平方公里土地工业产值达到45亿元,人均GDP达35.6万元,集约水平名列全省前茅。
“结合区内工业企业生命周期、用地规模、企业实力等不同情况,我们改变过去一次性出让工业用地的土地供应方式,采取了差别化土地供应。”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剑说,区内曾出现“占而未建”或“建而未用”的现象,造成土地厂房资源闲置。为盘活土地存量,开发区与中兴能源签订合作协议,在回购原热电厂项目土地及资产的基础上,完成3.5万平方厂房及22万伏变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以先租后让的形式开展合作。供地方式的变革,不仅使政府增强了土地管理的灵活性,提升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还使企业能够更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使用年期和土地价格。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全省建设用地GDP产出水平由每亩12.8万元增长到19.2万元,增长50%。
改革供给侧,低效用地再开发
站在位于泰州医药高新区的大学操场上,谁会想到在它的地下竟是一个正在高效运转的能源站。自2010年起,该高新区在我省率先建设了6个地下新能源站点,为园区内用户提供供冷、供热、蒸汽及部分电力,实现了产业、教学、商业、居住等新能源供给管理的全覆盖。项目涉及地下空间面积达30万平方米,与地上常规能源站相比至少可节约用地面积110亩。
省国土厅副厅长李闽告诉记者,为推进全省国土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省正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业用地用矿。改革完善土地资源配置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杠杆、计划引导、供需调节、完善供地方式等,持续推进土地资源市场配置。建立遵循企业发展规律、符合产业生命周期和适应产业发展导向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