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安置房,建在最好地段上

11.11.2015  11:50

  新华报业网讯 徐州贾汪,泉城花都C小区。今年“十一”,这片有着39栋住宅楼的棚改安置房一半集中交付,63岁的季克建刚拿到钥匙,便迫不及待联系起装修的事。

  10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季克建的新家。工人师傅正忙着铺设暖气管线和改水电线路,老季乐呵呵地在一旁打杂,笑言天天都来当“小工”。“时刻都想来看看,要不然心里不得劲儿。”他领着记者在屋里转,81平方米,两室两厅一卫,他们老两口住,够宽敞。“这辈子都没住过这样好的房子,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两年前,季克建和600多户乡邻住在闫村棚户区,吃水难、行路难、入厕难。季克建自嘲,别人走水泥路,他们走的是“连水带泥的路”。当地甚至有这样的说法,“有女不嫁闫村,井绳压断脖子筋”,就是形容这里吃井水不易,要用四五十米的长绳才能打到水。上厕所更别提了,砖头一搭,臭气冲天、蚊蝇肆虐。“晚上黑漆漆一片,都不敢出去解手,蹲一会儿,蚊子能咬你一身包。”季克建最怕下雨天,粪水混杂着泥水和生活污水,到处都是“酱油汤”。

  像闫村这样的棚户区,5年前在贾汪有约500万平方米,总户数4.8万余户。这里,也是全省棚户区改造的重点区域,财力薄弱,基础设施落后,低矮民房更是遍布城区。

  可如今,多数棚户区已经成为历史。近些年,贾汪已累计改造棚户区286万平方米,建设了22个安置小区。特别是今年,棚改成了全区“一号重点工程”,投资30亿元,开建14个安置小区,建筑面积达141万平方米,体量在全省位居前列。

  “你看,我们这里周边环境还不错吧。”季克建告诉记者,如今棚改户们不仅住上安置房,而且条件一点不比商品房差。就拿季克建所住的小区来说,它所在的永福路是贾汪新城的主干道,马路对面是锦凤溪绿地公园,周边两公里范围内超市、农贸市场、学校、医院等一应俱全。难怪这里周边的商品房均价都在4000元以上,这可是当地最好的地段之一。居民们“拆一平方补一平方”,多出的面积部分,每平方米也只要掏1000多元。

  “我们用最好的地块、最优美的环境和最优惠的价格,全力推进安置房工程。”贾汪区重点办副主任朱友康告诉记者,他们始终坚持一条理念:安置房建设质量要高于商品房建设标准。比如泉城花都A小区安置房,通过国家绿色建筑一星级设计标识评审,成了当地第一颗建筑“绿色星星”,连其他商品房都比不了。

  已在康馨园安置小区入住近两年的孙梅莲老人很有感触,她之前住的前焦庄棚户区,当地人称作“石蛋屋”,就是用不规则的石头堆起来的,和现在根本没法比。“当时一到大风天,俺儿就来喊我到他们那儿住,怕不安全。”儿子一家,其实也住在那片棚户区,只不过砌的是瓦房,条件稍好一些。

  就在这5年,孙梅莲一家发生“做梦都想不到”的变化。2011年,她有了重孙子,后来棚户区改造,他们全家7口“四世同堂”,住上140平方米的新房。“我儿子在附近还有一套安置房最近上房,他们三口搬去住,我们和公婆住一起就更宽敞了。”孙梅莲的儿媳王秀珍一个劲儿向记者说,现在感觉就和“上天了”一样,一大家人其乐融融,而且老街坊们也都住得不远,楼上楼下串个门,拉呱、打牌很方便。

  改变的远不止一户户居民,而是这座煤资源已枯竭的城市。依托潘安湖、大洞山等山水资源实现转型发展,曾经的“煤城”贾汪,正打造成徐州的“后花园”。“原来我们棚户区进出的路只能过辆平板车,现在是几十米宽的山水大道。”每次走到那儿,季克建都会很感慨。不过,老季更多的是期待。他盼望着新房赶快装修好,打算明年春节就入住,他还等着亲朋好友来做客呢。本报记者王岩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