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设计贪大求洋 成外国建筑师试验田

23.03.2015  11:46

  作为当前全球第一建筑大国,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超过20亿平方米,新建房屋占全球一半以上。记者日前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建筑几乎在从规划设计,到施工使用,再到拆除和废弃物利用的每个环节,都存在巨大的资源能源“浪费黑洞”。 

   规划设计贪大求洋,许多建筑沦为外国建筑师“试验田” 

  规划浪费是建筑浪费之源,专家认为,在我国许多地方,任意改规划、树地标、建广场,这样的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无法估计。一些部门不尽合理的规定,更进一步加深了规划的铺张。“有的部委规定,建大学至少要占地500亩,这让一些土地紧张的地区难以承受,也导致了规划被动浪费。”一位地方规土部门负责人说。 

  贪大求洋已成为国内许多建筑设计的通病,一些城市追求地标建筑的标新立异,高价买外国设计方案,重奢华、讲排场、大量使用昂贵建材、无谓扩大景观面积、盲目追求外观新奇而大大提高造价。 

  “中国远没有富到可以成为外国建筑师‘试验田’的地步,有些工程造价几十亿,中国施工方的利润少得可怜,而外国设计企业却开出总造价10%以上的‘天价’,远远高于2%的行价,带来的还是怪异设计导致的造价成倍上升。”建筑专家、上海城建副总裁吴杰说。 

  “许多地方政府热衷于地标建筑,审批时由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集中审批,基本是只看相片和外形,基本不考虑是否绿色节能。而在国外,业内专家最有发言权。”上海一位建筑规划设计院的院长说。 

   节能标准偏低滞后,施工粗放无序浪费严重 

  我国建筑规模世界第一,近年来不断推进各项建筑节能措施并取得很大成效,然而由于各项建筑环节的节能标准偏低或滞后,带来了长周期的巨大浪费。 

  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郭正兴举例说,“K值是建筑门窗的传热系数,也是检验门窗节能性能的标准,2003年的欧洲门窗标准中要求K值不大于1.4,而我国目前门窗平均K值约为3.5,全国最高标准——北京的K值也仅为2.8,仅为欧洲1984年标准。据测算,按我国现有城镇建筑面积约430亿平方米计算,如果实行欧洲现行门窗标准K值1.4,每年约相当于节省标准煤4.3亿吨,仅此一项就极其惊人。我国不少建筑还使用大面积落地窗,节能意识非常差,关键是标准太滞后。” 

  2007年,沈阳成为全国严寒地区第一个制定并强制执行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的城市。2012年以来,全市新建公共建筑开始按照公共建筑节能65%标准设计和建造,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在设计阶段达到100%,竣工验收阶段达到99.5%,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岩说:“从宏观产业升级来说,建筑业升级步伐最慢,因为建筑业进入的门槛低。建筑业必须完成产业化转型,而标准化是产业化的第一要求,必须逐步提高建筑行业的各项技术标准,推动一大批真正有节能科研能力的企业占领市场,进而带动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 

  由于长期依靠粗放发展模式,我国建筑业施工环节中,从水、电、能耗到人力资源,再到时间成本,浪费都极其严重。上海市建管委主任汤志平说,我国建筑结构标准依然存在“肥梁胖柱、傻大黑粗”的问题,“由于设计施工精细化程度不高,为了确保结构安全,我国建筑存在建材浪费问题,一些国内机场遮雨棚建造巨大,用钢量惊人,远超出实际功能的需求,完全是浪费。而且现在钢筋强度、混凝土强度已经大幅提升,根本无须过度消耗。” 

  上海城建集团科技部主任林家祥说,我国建筑施工过程中资源消耗大,浪费不胜枚举:比如施工常用的建筑模板,一般只能用三四次,技术最好的工人也只能用七八次,带来巨大的木材浪费;由于普遍采用现场加工方式,施工中钢筋、钢材及其它原材料在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损耗和短料,仅这一项原料浪费就在3%以上;再如施工安排不科学,导致大量非必要运输产生巨大浪费,加上现场施工周期长,为交通、环境带来长期影响。 

   不少地方热衷大拆大建,“末端节能”无人问津 

  由于规划设计的不科学和施工的粗放,有的地方出现不少“短命建筑”。我国建筑“短命”长期备受诟病,经分析其往往是两种原因造成:一是由于建筑标准过低或质量不高,缩短了使用寿命,如此前浙江奉化一座房龄仅20年的居民楼坍塌造成多人伤亡,为我国建筑质量敲响警钟;二是由于规划调整、经济利益驱动、追求GDP等因素,对正常使用的建筑物拆除,人为缩短了建筑寿命。 

  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裁张桦说,我国某些建筑的寿命连欧洲国家的1/4都不到,很大的问题就是“长官意志”人为拆除,不但破坏了城市的肌理,而且造成巨大的浪费。“老旧建筑结构整修、功能改造都是主流的做法,欧洲、日本都是如此,很多建筑通过功能调整焕然一新,如上海外滩著名建筑群,几乎都经过加层、整修、改造,照样可以使用上百年,而我们新建建筑却如此短命,值得深思。” 

  由于畸形政绩观和GDP追逐症的影响,国内城市大拆大建成为普遍现象,据统计,我国每年老旧建筑拆除量已达到新增建筑量的40%,远未到使用寿命限制的道路、桥梁、大楼被拆除的现象比比皆是,带来的浪费尤其严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说,中国建筑过剩在局部已经显现,最大的浪费在于大拆大建,一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建筑已经开始推倒重来,虽然创造了大量的GDP,但浪费代价是巨大的。“欧洲从华沙开始尝试传承历史文化的旧城改造,以整修改造为主而不是盲目拆除,后来传递到布拉格、维也纳等许多城市,既经济又文化,跟我们大拆大建的‘豪气’迥异。” 

  目前我国每年建筑物拆除量高达数亿平方米,然而资源价值极高的建筑废弃物利用率却极低。仅在上海,每年建筑废弃物总量就达到2330万吨,其中30%左右(约700万吨)是废弃混凝土,但这些最具有资源化利用价值的废弃混凝土大部分仅作填埋或初级利用,浪费了巨量的建材资源。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副司长李静说,实际上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技术已经很成熟,制造出的建材性能也非常好,但由于成本稍高,造成大量被弃用,大量“变宝为废”造成浪费不说,很多地方还是仅顾眼前利益,违规使用黏土砖,破坏生态环境,情况十分严重。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