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长江头》完成 “新京剧”影视化的探索之路

25.11.2014  18:37

  随着最新一部京剧数字电影《我住长江头》的制作完成,作为“新京剧”影像化的实践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相比于5年前开始的舞台实验剧目,“新京剧”已经渐渐从单纯的高校理论,脱胎成为一种可以依托成功商业模式运作,周期性产出作品的一种创新型文化产业形式了。

  

  储兰兰在《鸟尊记》中饰赵女

  相对于现在的京剧界而言,很多从业者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京剧受众的流失。外界很难想象,在像现在这样一个浮躁的互联网社会,传统的京剧剧团与演出机构是如何运作的?靠着国家微薄的补贴和几乎半卖门票半请人捧场的市场模式,艰难的支撑一个个越来越孤立且相对闭塞的传统演出与受众团体。中央各级剧团尚可以因为国家政策的倾斜而靠近高端市场或国际市场的受众群体,但地方各级剧团则疲惫的为整个剧团的生存而奔波,靠着少数票友的支撑而艰难的过活。专业演员的高龄化和嫡传接班人的不足,观众老龄化和群体萎缩的趋势也日渐明显。纵使国家在文化政策上不停的加大扶植力度,甚至在央视几次改革中都没有拿下收视率相对惨淡的戏曲频道,但很多情况下也只是从官方的立场上确立了京剧所处的文化地位而已。而相比于目前这个大众娱乐化的互联网传播时代,京剧在对青少年甚至是中青年受众的吸引这一点上,起到的作用始终十分有限。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看到,京剧已经渐渐的向着博物馆化或符号化的方向发展了。那些为了京剧传承与发展的老艺术家们疲于奔命,但也都人到暮年。而年青一代的京剧从业者虽然想尽了很多当下流行的新方式方法,却也始终无法成功将自己的原创作品融入到当今主流的大众传媒文化圈。京剧演员们苦练多年而推出的剧目,远不如湖南卫视策划人们一拍脑袋想出来的,或者是从外国“”来的娱乐节目在受众心中有地位。“新京剧”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诞生的,最初是由储兰兰等高校京剧从业人员一步步摸索创立起来的实验形式。它是一种试图将当下媒介环境与京剧自身特点相结合的探索,不但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一些变动,而且在运营方式上也在试图打破传统京剧运营的票房模式。

  “能不能用电影的形式拍京剧。”是这些年轻京剧演员最初的想法。但是京剧作为一种传承有序的古老艺术,使用电影手法就会或多或少的解构它传统的舞台艺术形式,因此在最初的实验剧目《鸟尊记》中作为主创团队的储兰兰等人,还是没有敢脱离“舞台”这一传统构架。只在服装、道具与灯光影像上进行一定的创新。使得整个舞台风貌向着实景剧方向发展。在互联网上产生了一定的收视效果。从拍摄手法上看,如果不剥离“舞台”这一传统概念,《鸟尊记》从形式上还是无法区别于过去大量的所谓“老京剧电影”的固有拍摄方式。

  但是作为开创意义的《鸟尊记》,除去它艺术手法上的一些探索成就外,最重要的是为京剧影视化打开了另一扇属于运营层面的门扉——那就是按照电影电视剧的运营方式来制作新的京剧剧目。整个《鸟尊记》的拍摄制作,包括后期剪辑与包装特效,资金注入与成本回报等方式,完全是按照当下数字电视电影或电视连续剧的流程完美运作下来的。这就给传统京剧开创了一种新的生存模式,如果在地方剧团推广,很可能会使得很多剧团找到出路,甚至也可以让地方政府为扶植文化产业所设立的专项基金,提供一个流向良性商业运营模式中去的平台。试想一下,如果某地政府文化部门为扶植本地戏曲而拍摄了一部电影或电视艺术片,在当地院线或地方频道上映,不但可以回收票房投资与开拓广告来源,还会让更多的人同时来关注这一剧目。因为毕竟电影拷贝或电视影像作品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同时放映,甚至可以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而传统舞台上的京剧演员却是分身乏术。

  那么,如何让观众觉得京剧影视作品好看,而不是像看待传统戏曲录播那样的来看待新的原创京剧影视作品。这就是“新京剧”第二部《我住长江头》所做的另一种尝试。如果说《鸟尊记》是着重解决“有无”的问题,那么《我住长江头》则是着重解决“好坏”的问题。从投资规模和拍摄制作的精良程度来看,可以说《我住长江头》是远远超过《鸟尊记》的。在脱离开戏曲高校的舞台实验形式后,《我住长江头》是完全按照商业电影的形式运作的。传统京剧演员储兰兰和马力在剧中通力合作,却又启用了大量电影演员,同时使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专业电影摄影团队,院线级摄影机,百万级别的摄制投入等硬性成本。而剧本的使用也脱离了传统的折子戏,加入了场景调度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

  

  储兰兰在《我住长江头》中饰演的杨姝

  而最重要的是,《我住长江头》彻底脱离了京剧的传统舞台剧作形式,用电影的手法呈现了一部“新戏”。这其中,完全没有了京剧的慢节奏和单一场景化,单线条叙事的舞台结构也被打破。平行蒙太奇、运动影像的叠加等电影学中的常用手法充斥其中,如果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几乎看不出《我住长江头》拥有京剧的节奏,但是剧中全新制作的经典唱段又能把观众带回到京剧的传统意蕴中去。

  可以说在探索“新京剧”的道路上,《我住长江头》迈出了大胆的一步。但是终究在京剧的创新道路上,哪一步是继承?哪一步是发展?哪一步是离经叛道?争议还是有的。储兰兰和她的团队多年来磨合各方意见,小心翼翼制作的“新京剧”影视作品,到底会不会被观众所认可,还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但是,毕竟有这么一批如储兰兰和马力这样的年轻京剧表演艺术家,为京剧的传承和发展着急上火,试图利用各种艺术手法来为传统戏曲文化的大众传播做出贡献,这份心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许正如中国戏曲学院的一位老先生临上台表演时感慨的那句话:“唉···难啊!”(张骐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