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纪念抗战--写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一时刻!
1945年9月2日,日本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舰,在美、中、英、苏等9个盟国代表的注视下,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签字结束后,飞机轰鸣着飞掠“密苏里”号上空,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9月3日,四万万中国人举国同庆,用喜极而泣的泪水和胜利的自豪,享受国难终结的喜悦与幸福。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一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终战诏书”,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一刻!
1945年8月21日,中国战区中国接受日军洽降会议,在湖南芷江举行。“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
胜利,有赖亿万同胞的流血漂橹;“落日”,皆因山河岁月中难以想象的坚韧卓绝。14年抗战,我国军民前仆后继、万众一心、和衷共济,以血肉之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中华民族从未像此刻一样,在抗日的旗帜下同仇敌忾、一致对外。14年抗战,不再是朝廷与列强的战争,而是一个历经苦难的民族,为了自己的民族尊严、种族存续而进行的全民族抗战。
二
时光荏苒,70年弹指即过。今天,当我们沿着历史之河上溯,缅怀先烈、慎终追远,凝望70年前那裹挟了亿万人的战争硝烟,我们必当深思,那场全民族的抗战究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什么?
一寸山河一寸血。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抗战,凸显了一个不畏强暴、众志成城、血战到底的民族身影。没有什么比中国军民的巨大牺牲更让人震撼、感佩。14年艰苦抗战,中国以贫弱之力浴血奋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太行山上、长沙城前,中国军民义无反顾,用血肉之躯捍卫着每一寸国土,宣示着民族的尊严。
抗战期间,中国战场进行了大规模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牵制、抗击了日本陆军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整个抗战,中国付出了包括军人在内伤亡3500万同胞的巨大牺牲,占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三分之一。按1937年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百年耻辱,一战洗雪。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以14年的艰苦抗战和巨大牺牲,终获全胜。抗战胜利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宝贵遗产,给我们的现实生活留下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抗战胜利使我们彻底摆脱了沦为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命运。由于抗战胜利,中国能够以孱弱的国力跻身大国俱乐部,获得联合国创始国以及常任理事国席位,让我们能享有大国国民的地位与荣光。这些皆赖中国军民14年的前仆后继,皆赖亿万同胞14年的坚持坚韧、共赴国难。这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留给后人的无法用金钱估量的巨大财富,我们须臾不能忘记。
70年前的那场战争仍然活在今天。“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诞生在抗战烽火中,鲜明地展示着一个民族的觉醒,70多年来,一直回荡在神州大地上。
我们走在张自忠路上,读着王二小的故事,看着抗战电视剧,我们为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愤怒,为是否抵制日货争论。虽然已经过去70年,但我们仍然强烈感到抗战影响无处不在。然而,抗战给我们留下的最大遗产究竟是什么?根据本报进行的“中国青年看抗战”大型民调,83.8%的受访者认为最大的抗战遗产是伟大的抗战精神!
这种抗战精神,传达了一个积贫积弱的民族在民族存亡关头所爆发出的无比的坚韧与抗争。它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一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一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一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三
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是现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14年艰苦抗战,开启了中国作为现代国家的民族意识,它赢得了100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全面胜利,标志着民族命运的转折,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真正迎来了走向复兴的新起点。
一个国力孱弱、技术落后的民族,究竟凭借何种力量,战胜了全面强于自己的日本侵略者?如许疑问,只有从对历史的清醒认知中才能找到答案。
1840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更标志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自那以后,中国历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战争,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诸多不平等条约。这些战争和条约,使得中国国土丧失、主权受损、国民受辱。抗战之前的历次对外战争,中国可谓每战必败、每约必损!
原因何在?就在于,那些战争虽然是外国列强与中国之间的战争,但本质上不过是列强与满清朝廷之间的战争。普普通通的中国军民尽管也奋起反抗、英勇杀敌,但他们的牺牲与抗争,最终却成为腐朽的满清朝廷一己私利的祭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还有什么文字,能够如此尖锐揭示这些战争的本质?
原因还在于,彼时大多数中国人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家国观念、民族意识,民族凝聚力无从谈起。每逢战端,局部、个体的反抗虽不乏激烈悲壮,却并未形成清醒认知下的全国、全民族意义上的抗战。
120年前,甲午战争的惨败,终使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仅靠船坚炮利未必能够卫国御侮,没有现代国家民族意识,没有全民族的凝聚力,整个国家依然是一盘散沙,依然会任人宰割。
但是这种局面,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彻底改观。
1938年,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思来到中国,他说:“我触到了中国,中国也触到了我。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
伊文思以著名纪录片《四万万人民》,预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也以《论持久战》更为理性地预言了胜利。他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正是四万万人民的觉醒,使得古老中国脱胎换骨;正是四万万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为爱国主义注入了崭新的现代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统一战线使民族凝聚得到了有效实现。在团结抗战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均参加了这场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因此而具有中国民族斗争历史上空前广大的规模和无比深厚的力量,经受住了长期异常艰难的战争考验,最终拖垮了凶恶的日本侵略者。
四
抗战胜利告诉我们,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民族改变自己命运,走向民族复兴最坚实的依托。然而,历史的硝烟散去,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声调渐起,他们倡导所谓的“重写历史,还原真相”,改写甚至颠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解构建立其上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使千万人以鲜血换来的这一宝贵遗产大为消解。
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乏“大V、大咖”,颇为时尚时髦。他们或以相对主义史观,抽离具体的客观环境和历史背景,以主观意志去描述历史事实;或以个别零碎随意挑出来的实例脱离整体和相互联系去评判历史人物。在他们的视域下,任何历史都可以颠覆,任何崇高都可以解构,任何英雄都可以矮化。
于是,中国二战东方主战场的地位被否定,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被抹煞,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被污名。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称颂帝国主义侵略,希望日本殖民统治再多100年。
好一个“史事如烟”了得!
诚然,历史发展是曲折的,历史人物是多面的,如果任凭主观臆断,胡乱抽出一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任何实例都有可能被找出来,任何历史也就都可以被改写。
每个国家与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记忆和英雄叙事,西方国家亦不例外。美国历史上塑造出华盛顿、杰斐逊、杰克逊、林肯等历史英雄的光辉形象。在其国家历史叙事中,这些形象无一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身上蕴含了美国人民的历史情感,在美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心中,已被树立为美国精神的代表。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4年卓绝抗战,中华民族演出了一幕幕豪迈雄壮的活剧,涌现出一批批感天动地的英雄。这场伟大胜利使中华民族增强了整体认同感,培育了荣辱与共、患难与共的情怀,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精神。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来之不易,岂容虚无了之!
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抱着怎样的期望,历史虚无主义都是在抽离民族的魂魄,抽离人民的精气神,这无异于毒害民族精神的迷药。一个没有自尊自信的民族,一代不信仰崇高不敬仰英雄的青年,哪有立国之基,强国之梦?
抵抗遗忘,守护遗产,这是我们为什么要隆重纪念抗战胜利的原因之一。
五
今天,我们回望70年前硝烟弥漫的战场,当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告慰英灵。今日之中国,早已不是当年满目疮痍、任人欺凌之中国;今日之国民,也不是当年贫弱、闭塞之伶仃小民。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今非昔比,国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也空前高涨。
爱国主义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和精髓,今天,这仍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但进入21世纪,爱国主义增加了新的时代内涵。国家间应有新型国家关系,国民也应有新型大国心态。新时代的爱国者应该具有更为宽广、理性、包容的胸怀,以及更加高远的视野。我们不能虚无,但也不能狭隘,尤须警惕将自我膨胀和盲目自大视为爱国主义、民族自豪以及民族凝聚力。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政权都曾经历过从屈辱到强盛再到覆灭的过程,国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对于各自国家的复兴,都起过巨大的作用。但是,非理性、扭曲的民族主义的盲目膨胀,不仅异化了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自尊的正常内涵,使得民族主义蜕变为极端民粹主义乃至种族主义,更使得国家走上了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道路,为国家和民族造成巨大灾难。
今天反思,70年前那场战争灾难告诉我们,建立在对外扩张和掠夺基础上的发展模式绝不能重演,战后各国的高速发展也充分说明,完全可以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经济繁荣。在新时期,建立在这种国际观和发展观基础上的爱国主义,应该更理性、平和、包容,把爱国情感更多地内敛为自身的奋发努力,以和平的方式崛起,以自身的强大赢得尊重和地位。
理性的爱国主义和健康的民族主义,需要高素质的国民予以承载。大国崛起、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价值观重构期的纷乱以及利益的诱惑,容易让人进退失据,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心态。而中国经济力量的强大以及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勃发,客观上又使得,假如不能以正确、平稳的心态指引自己的观念行为,任凭情绪发泄式爆发,很可能导致在对外态度上亢奋和激进,使我们的许多努力功败垂成。
六
一个民族的心态走向,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说到底,是取决于这个国家的青年,如何定位自己、剖析自己、认识自己。
中国政府反复强调,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抗战纪念活动不针对特定国家,不是对外展示实力,铭记历史并不是延续仇恨。正如一个崛起的大国在获得力量的同时更需学会如何运用力量,血气方刚的青年也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血性。一个只知炫耀肌肉的民族,不会有坚实的未来。重温给中华民族造成巨大伤痛的那段历史,青年一代要懂得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得受欺的道理;纪念全民抗战的伟大胜利,要获取自豪自信,感悟民族凝聚的伟力。
我们纪念抗战是为了从历史中寻求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将家国、民族的伤痛,当做发泄报复的理由。那种无谓地“抵制日货”,“戏说鬼子”,不仅与和平、法治、平等的现代价值观格格不入,更暴露了精神、意志、信念的虚弱与不成熟。而网络上动辄充斥的浮躁、暴躁言语以及因些微琐事而爆发的愤青戾气,不仅无益于形成一致对外的共识,反而撕裂了社会凝聚,让仇者快亲者痛。
“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大国崛起、民族复兴,需要高素质的国民;民族凝聚,强国强军,需要高素质的青年一代。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今天我们纪念胜利,就是告诉世界,也告诉自己的人民:以中国的文化积淀和辽阔幅员,以中国人的人口规模和聪明才智,只要民族力量有效凝聚,就没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没有什么目标不能达到。
谨以此文,献给抗战胜利70周年。
原标题:我们为什么纪念抗战--写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