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到水磨土成金 一枚御窑金砖亮相江苏书展

11.07.2016  23:09

  

  作者周震麟在介绍新书,书下面是正方形的御窑金砖。

  新华网南京7月9日电(张本甫 张正昕)昨天,第六届江苏书展在扬州开幕。第一部系统介绍御窑金砖的新书《御窑金砖》,以及用明清古法历时一年之久练烧而成的一枚重制原味御窑金砖同时亮相,引来众人关注。新书分享会上,两位书作者分享的对金砖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工艺特点、文化内涵和生命精神的体验领悟,给人以惊艳之感。

  明明只是以常见泥土为原料烧制而成的砖,却为什么要以“”来命名?这是古代人一个“”字和一块铺地的砖带给大多现代人的一个疑问和困惑。书作者说,出这本书,从动念到成样,花了五六年的时间,就像用六百年的御窑古法重制一枚明清原味的金砖一样,不容易。两位作者,周震麟和金瑾,一是古代历史文化的学人,一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传人,一是研究者,一是实践者。两位作者,不同的角色和视点,相同的目标和焦点,那就是把心智倾注到金砖的研究中,把生命投入到文化的承续中。从中,他们在苏州地方和中国文化的背景中,领悟到了金砖“水火相济,变土为金”和“工到水磨土成金”的工艺文化内涵,以及“顺天道、尽人事,方土窑而出金砖”的生命精神,领悟到了金砖“以简驭繁,以朴约华”和“一朴含藏万丽,一方镇定万宅”的美学功效和神奇魅力。

  《御窑金砖》同时也是连续多年摘取“中国最美的书”桂冠的专业图书设计师周晨先生的作品。周晨介绍,此书的许多设计,如红封、黑底、衬白的色彩编排,两书一体的双雄联袂结构,图表数据的精心绘制穿插,今风古韵的相互推动生发等,都煞费苦心,都是在领会了金砖精神和中华文化的核心神韵之后所做的工艺实践和文化理论、内容特点和形式韵味之间尽力相谐相吻的呈现。

  书展期间,一枚以明清古法重制的原味金砖现身扬州主场馆。据介绍,这块砖成功重制的经历,就是《御窑金砖》一书问世的过程。金砖制作工艺繁复,从选土练泥,到砖坯阴晾,再到洇水出窑,三十多道工序,历时一年之久。金砖制作需要将每一道工序与时序气候的转换、空气湿度的变化,以及土性物理的异同、火功水能的生克等宇宙现象和事物规律,做最为精细的极致契合,其练泥流程之繁,制坯手续之细,焙烧技艺之精,用工费力之多,生产周期之长,标准要求之高,以及成品概率之低,都有让人震撼和惊叹的感受。2008年来,苏州御窑金砖厂经过多年努力,在搜寻到确凿的史料并反复实践试验和对照研究后,不仅成功恢复了金砖制作的明代古法,而且还复原了金砖烧造史上唯一记录金砖制作古法工艺的资料——《造砖图说》,使得金砖传承再次有了可凭可据的脚本。2015年前后,御窑金砖厂将严格遵循古法重制的金砖取样送景德镇陶瓷大学国家陶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并和一枚“乾隆二年”款古金砖碎片的取样进行了比照检测。结果表明,古法重制的新金砖无论是抗折强度、热膨胀系数、真密度、耐磨性和显微结构等都已接近甚至超过老金砖,陶瓷专家在仔细研究和分析过检测数据后肯定,古法重制金砖基本成功。御窑金砖厂将相关实物和材料送呈故宫博物院后,也得到了的充分认可和肯定。

  书作者还介绍,始于明朝永乐皇帝迁都的御窑金砖,已有六百年的烧造历史。由于与明清北京皇家建筑这种特殊的因缘,金砖历史的背后,牵引着的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史,映照出来的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兴衰起伏。因此,对御窑金砖的研究,不仅仅是对传统工艺和文化的研究,还是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的研究。御窑金砖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使其远远不止于作为一种古式建筑的材料,还是一项传统文化的物件,更是一款人类非遗的标志,甚至,可以作为一个跨地域、跨国度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信使和相互学习的样本。从这个意义上看,对御窑金砖的研究,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文化沟通和经济运作规律的研究。在当今文化市场真假莫辨的情况下,对金砖工艺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和生命精神的了解,甚至可以帮助我们历练智慧,缓解生命冲突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