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新难题:中老年成主力 近3成老墓无人祭扫
清明小长假第一天,许多中老年人手捧鲜花前往墓地文明祭扫
清明行“墓祭”之礼,是中华民族沿袭的风俗。这个清明小长假,现代快报记者调查发现,全员祭扫的大家庭少了,因出国、读书、工作等各种原因,无法赶回来扫墓的越来越多。中老年人逐渐成为扫墓的主力军,再过几十年,家中的坟谁来上?随着人口的迁移,传统祭扫方式也在发生改变。
中老年人成扫墓主力军
打头的是花白头发的老人,后面跟着十多位发中掺有银丝的儿女,每人手里捧着鲜花或拎着糕点,队伍最后零星跟着两三个小辈。“我是大儿子,我们兄弟姐妹六个,每年来祭扫父亲的墓,人都很难凑齐。”南京市民王先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缺的主要就是孙子孙女辈。“今天只有我二姐和小妹妹的儿子来了,其他的小辈都没来。我家女儿也没来。”
“她在北京,赶不回来,工作忙啊,爸您多体谅。等她闲了,再单独来看您。”祭扫时,王先生免不了替没到场的女儿念叨几句。“我爸生前最喜欢她,因为是家里第一个孙辈的。”
像王先生家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记者注意到,大多数家庭的扫墓主力军,都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孙辈单独来扫爷爷等隔代辈墓地的很少,年轻的扫墓人更少。“孙辈的年轻人,如果我们不带着他们来祭扫爷爷,估计连爷爷的墓地都找不到方位。”王先生的话引发大家的深思。
近三成老墓无人祭扫
记者从南京市各大墓园了解到,无人扫的墓占比还不小。南京市最早建的墓园是普觉寺墓园,1990年开建。“我们的护墓管理费是20年一交。一转眼,25年了,约有30%老墓的管理费都没来续交。”普觉寺墓园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全是老墓,一小部分是家属忘记或故意不交,当发现老墓必须改造时才想起来。但绝大多数是因为找不到联系人了。“都20多年了,有的当年根本没留联系方式,有的还是BP机号,即便是留了固定电话,号码还是六位、七位数,上哪联系家属?”他无奈地说。
隐龙山墓园负责人表示,有近三成墓地出现全年无人祭扫情况。有的墓碑因风吹雨淋,风化严重,还是园区帮修复的。
人口迁移导致扫墓难
都是自家祖先的墓地,是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为什么会无人祭扫?原因之一,就是隔代关系淡了,扫墓自然不勤快了。“儿子辈、孙子辈能看看,再往下没人来。”公墓管理员的话似乎有些残酷,然而却是现实。
近几十年来,南京的公墓也在变化,一家几代人葬在同一个地方的很少。活着的亲人来祭扫时,也只会记得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的墓地,扫一两代亲人的墓。“辈分再往上的,有的是搬家时,丢了墓地证,长辈也没交代,小辈不清楚。那些祖先小辈可能都没见过,也就没什么感情,渐渐就没人祭扫了。”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口迁移带来的扫墓难。随着城市的扩张,人口的流动,不少外地人迁到南京,南京也有不少人迁往外地,甚至出国。而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为上学、工作、结婚等原因离开家乡,老家的人情世故基本就断了。“以前每家都几个子女,总有一个是留在身边的,现在这种情况,不仅扫墓成为问题,葬在哪儿也是问题。”
张女士今年30岁,是武汉人,到南京上大学后,就留在这儿工作生活。“我和老公都不是南京人,这个清明小长假,我们两头赶,回老家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上坟。但等我们都老了,老家那边,谁去上坟呢?”
过去有坟亲 现在可网上扫墓
对于身处异乡或不方便祭扫的亲人,曾有一种解决办法,就是结门“坟亲”,即专门给人营造坟墓、看守坟墓、管理坟山事务的群体。两边基于坟墓建立起情谊,相互走动,就像亲戚一样。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人选择公墓安葬,坟亲也渐渐淡出视野。
为了解决扫墓难的问题,南京各大公墓近年来推出了网络祭扫的方式。比如,雨花功德园有“网络视频祭扫”和“云祭扫”,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在网上看到先人墓碑前的情况,每年都有20来笔订单,还有在国外的。普觉寺墓园也推出“天堂纪念馆”“网上扫墓”等服务,家属可以在网络虚拟献花、点烛。
失联墓地怎么办?都在等国家政策
虽然墓园推出了“网络祭扫”业务,可以远程扫墓,但仍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对于那些已经“失联”的墓地,应该怎么处理?“只能等。”多家墓园给出几乎一致的答案。
“这是全国都面临的难题,一个墓园对逝者的墓穴不会轻易有动作,所以要等国家出政策。”一位墓园负责人说。有人说可以把长期无人祭扫的骨灰取出迁到专门区域集体存放,但没有家属在场谁敢这样做?另外,失联到底怎么界定?有的墓两三年没人来,可过了六七年就有人来祭扫了,到时你怎么交代?
南京市殡葬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认为,和房地产一样,墓地也有使用年限的问题。但是墓地的使用年限全国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南京目前规定墓穴的使用年限为30年,而江苏有些地方则是20年。“现在南京还没有遇到公墓期限到期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迟早是要遇到的。”他表示,新的殡葬管理条例有望在年内出台,将对墓地使用年限到期如何处理进行规定。
生态葬将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殡葬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不保留骨灰。”这位负责人表示,换个殡葬方式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不占土地,不留墓碑,将对亲人的哀思撒入风中,融入水中,化在土中,铭记在心。”
目前,南京有多种生态葬方式,保留骨灰的壁葬,不留骨灰的树葬、花坛葬等等。南京市民对生态葬的认同感也越来越高。南京市殡葬管理处今年做了项调查,2005年,7%的市民完全不能接受生态葬,去年已经下降到了2%。与此同时,市民选择买墓地的比例,也有所下降。去年,南京墓葬数下降了7.7%,生态葬数量上升了30.7%,选择生态葬将是大势所趋。(项凤华 摄)
来源: 现代快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