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18项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交出年中“成绩单”

19.07.2021  21:40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这是人们对上海青浦、苏州吴江、浙江嘉善这块长三角腹心的深情凝望。如今,除了“吴根越角”,青吴嘉三地有着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身为长三角一体化的“试验田”和“样板间”,示范区的一举一动都引人关注。7月13日,示范区交出制度创新半年“成绩单”,18项具有突破性、首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成为示范区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看方法:播撒下18颗创新“种子

  7月的长三角,骄阳似火。苏州吴江汾湖大桥边,身穿制服的环境监测人员一遍遍重复着同一套动作:放下打捞罐,用滴管分装湖水样本,把样本倒在试纸上,比对色卡判断水质……

  其实,正在上演的是一场跨区域的水质联合监测。“17名工作人员中,来自我们苏州吴江的有6名、上海青浦的有7名、浙江嘉善的有4名。”吴江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黄荣华告诉记者,位于浙江嘉善和苏州吴江交界处的汾湖,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典型的跨界水体,三地采集和分析的方法不同,使用的仪器和系统不同,监测结果都会不同。

  把时间拨回两年前,那时的青浦、吴江、嘉善在水质监测上沟通不多,也没进行过数据互认。“自从示范区推进一体化后,三地才展开联合监测。”黄荣华说,如今,三地每月进行一次联合监测,实时共享监测成果,互认数据,并协商建立统一的监测标准,“相信在三地的合作下,汾湖水质会越来越好。

  跨界环境保护,最怕“各家自扫门前雪”。但在示范区内,“三家携手办大事”已成为“游戏规则”。在过去的半年中,这一“规则”也在规划管理、生态保护、项目管理、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和体制机制等多个重点领域播撒下18颗创新“种子”。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来自嘉善的杨蔚体验着“一码通行”的便利。“从挂号看病到支付费用以及取药,电子医保凭证都可以一码通用,与在浙江就诊一样的待遇。”杨蔚说。今年5月,示范区率先实现“异地就医结算全领域免备案”,230余万参保人员在85家医疗机构拥有“同城化”就医结算福利。6月,示范区更实现异地就医结算“一码通”,参保人员到75家定点医疗机构门(急)诊异地就诊,可直接使用医保电子凭证,无需携卡即可结算。

  在工商银行上海长三角示范区支行E-CNY跨区域税费缴纳窗口,来自吴江的金先生感受着数字人民币税费缴纳的新奇。“人在上海,就能立马缴纳老家的税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营商和产业发展部主管王梓烔介绍,以往,在公共服务上是存在跨区域隔阂的,如今,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跨区域税费缴纳、跨区域生活缴费等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场景已实现。

  看成果:让百姓享受一体化的“溢价

  区域发展上有一句经典的话,叫“大就是美”,也就是说打破了行政壁垒以后,要素会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起来,会重塑经济地理,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一体化的“溢价”。从国际上看,像纽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汉堡都市圈等,都拿到了这种“溢价”,这是先行区域的经验,长三角也不例外。

  “长三角一体化的‘溢价’效应正在示范区率先显现。”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用三个红利概括道:空间红利、制度红利、市场红利。

  在张忠伟看来,一体化意味着各扬所长,三省一市把各自的资源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转化成为共同的竞争优势,这也就是通常说的“攥指成拳”。

  一条康力大道,跨越江苏和上海的重要省界湖泊——元荡,让吴江区和青浦区之间原本40分钟的车程,缩短至5分钟;一班示范区公交2路,从黎里旅游集散中心至上海轨道17号线东方绿舟站公交,成为全国首条应用数字人民币支付的跨省公交线路,大大降低出行成本;示范区内省道的省界收费站被一一取消……降低通勤的成本,提高通勤的效率,示范区一体化的空间红利是实实在在的。

  制度的红利也在示范区不断显现。上海牵头修订了《上海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把在吴江和嘉善认定的海外人才视同为上海市的海外人才,享受相关的公共服务政策。推行“医保一卡通2.0版”,不通过建新的医院,而是推进医疗保障的同城化,把三地优质的医疗资源进行了共享。

  相比于道路贯通带来的畅行无阻,示范区生机勃勃的景象更来自于市场的活力。“前段时间,我碰到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五个镇的书记,他们都在讲示范区成立以后,好的企业纷至沓来。现在是地方选择项目,选择能够更好体现环境友好的项目,这个转变是非常大的。”张忠伟回忆。

  从更大的范围看,2019年长三角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是23.9%,去年提高到24.1%,今年一季度,又提高到24.6%。“我们用了21个月,已经意识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红利不一定通过政府财政的二次分配体现出来,而是可以通过制度设计直接惠及百姓和企业,这个就是大账、长远账和战略账。

  看未来:“只问攀登不问高

  用此前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的话说,示范区的一体化制度创新,就像在“无人区里闯新路”,没有先例可以借鉴,需要示范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上半年以来,示范区已经出台了18项制度创新成果,同时我们还在抓紧研究17项左右的制度成果。”张忠伟在发布会上透露,这些制度成果包括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规划、水乡客厅控制性详细规划、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统一的规划建设导则、示范区第二批公共服务建设共享清单等,都是各方关注度高、难度比较大的制度创新,预计在今年10月底左右拿出成果。

  从制度创新到制度红利,就是要从“纸上”落到“地上”,推动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一直以来,示范区坚持制度创新与项目建设“双轮驱动”,用项目来为制度提供生动的实践案例和应用场景。

  在项目方面,示范区今年重点围绕“一厅三片”重点区域,互联互通、生态环保、创新发展和公共服务四个板块,推进65个重大项目。

  记者了解到,如元荡生态岸线的修复及贯通工程,建设长度8.1公里,到今年10月底二期将实现竣工,届时元荡生态岸线长度将达到10.5公里;祥符荡生态圩岸示范段,全长2公里,已于5月开工,将于10月初基本完成;上海轨交17号线西延伸工程,已于6月28日开工;嘉善沉香村共同富裕示范村,是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示范点,一期项目预计今年10月底前建成。

  此外,华为研发中心、中车智能制造星舰项目、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谷、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二期等高含金量项目都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在今年8月中旬举办的第二届示范区开发者大会前,示范区开发者联盟也将进一步扩围,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和社会机构来为示范区赋能,让示范区这块国家试验田亮点不断、热度不减。

  “有句老话说,要在秋天收获丰硕的果实,必须在春天种下种子,而且要辛勤地劳作。”发布会上,张忠伟感慨地说,示范区的建设刚走到第二年,正处于辛勤劳作的阶段。“示范区人只问攀登不问高,我们和两省一市部门一起拧成一股绳,共同创造价值,也会共同分享价值,最终的结果都是要让示范区的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沈佳暄)

 


来源:新华网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