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鱼墩 戏鱼墩埭 戏鱼墩公园

24.02.2015  13:22


 


 


 

戏鱼墩者,

里中小渚也,婆娑焉

 

 

戏鱼墩者,里中小渚也,婆娑焉。

 

提起戏鱼墩,以前知道的人并不多,可能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现如今,戏鱼墩的名气有了大幅度提升。为什么呢?因为去年城北园区多了一座占地100亩的公园,公园的名称就叫戏鱼墩。

 

不过,比起公园,戏鱼墩埭其实更应该出名。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这里就走出了3位名人,理应有名人效应。

 

戏鱼墩埭,位于原团结镇杨太村,现在属于城北园区,因有戏鱼墩而得名。中国近代史上“刘氏三杰”——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乃戏鱼墩之族,即戏鱼墩刘氏后裔。也就是说,“刘氏三杰”的祖上曾经在此居住。有何为证?《靖江县志》、江阴刘氏宗谱以及刘氏后人来靖多方考证,皆是有力的印证。

 

 

据《马洲印记——靖江地名掌故》记载,戏鱼埭上有条河,河宽水深,中间有一大一小两个圆土墩。每到清明节,都有成群的鲤鱼围着土墩戏水,故被人们称为戏鱼墩,埭也因戏鱼墩而得名。

 

现在再去戏鱼墩埭,流传下来的戏鱼墩和《靖江地名掌故》的记载有些出入。在几间民房后面,有一泓半亩见方的池塘,中间有个墩头,两米见方,上面长满了芦荻和树木——这就是现存的戏鱼墩,西边不远还有一个。

 

若非位于池塘中央,真的难以发现这个土墩有什么特别之处。附近的村民介绍,以前土墩的“个头”比现在大得多,因为填河造田的缘故,池塘的面积也减少了一半,原先一个塘中的两座土墩也因此被分离了开来。

 

 

关于戏鱼墩最早的官方记载,有迹可循的是光绪五年的《靖江县志》。《靖江县志》卷十六《古迹考•名胜》中有“秋水轩”条,便有戏鱼墩的记载:明万历间,诸生刘文栋别业。构轩读书于此。石塘、竹径,前后老树,多数百年之物,面面清水,四时皆秋,故以秋水名轩。国朝康熙初,其孙应峻重葺之。又有戏鱼墩出水中,高一丈余。应峻结茅其东,稍北筑钓台一座,亦幽居之胜概也。

 

县志》中的“应峻”,即清朝康熙年间靖江诗人刘应峻。但有学者考证,刘应峻并非“戏鱼墩刘氏”,而是属于梓溪刘氏。继而又考证得出:清代康熙年间,在位于今天靖江城北园区杨太村的地方有两座戏鱼墩,相距不远,一个属于梓溪刘氏,一个属于戏鱼墩刘氏。这也印证了现存的两个戏鱼墩的事实。梓溪刘氏的戏鱼墩在孤山西南五里许,为私家园林;戏鱼墩刘氏的戏鱼墩在孤山西南三四里间,较为荒僻。

 

 

刘姓是戏鱼墩埭的主要姓氏,整条埭上十之八九姓刘,只有一户他姓。不过,在2009年之前,对于戏鱼墩的故事,埭上的居民知之甚少。那个冬天,戏鱼墩埭来了一群陌生的面孔,这群人来自江阴,也姓刘,和戏鱼墩刘氏同宗。此次是专程前来寻根访祖,编写刘氏宗谱。

 

戏鱼墩二十世孙、江阴商校退休教师刘茂松,在戏鱼墩暨阳刘氏《续修宗谱自序》中写下这样两段话——

 

“吾戏鱼墩之族,自始祖元公于元末遭兵乱而越江避居于靖,开戏鱼墩之万年不拔之基。

 

暨阳刘氏乃由戏鱼墩刘氏之自第四世起陆续迁江南之各支派后裔组成。”

 

从戏鱼墩之族迁往江阴的刘氏分支,产生了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刘氏三杰”——近代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摄影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刘半农,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二胡学派的创始人刘天华,著名的民族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刘北茂。他们兄弟三人是戏鱼墩刘氏的第十八代传人。

 

江阴人到访后不久,戏鱼墩埭也派出了6位村民作为代表,去江阴与族人聚会续缘。

 

 

在戏鱼墩上,还有着一块石碑,诉说着戏鱼墩的历史和时代的变迁。

 

在20世纪60年代时,这块写有奇怪文字的石碑被人当作了踏板,走的人多了,竟然被踩掉入了河中,一沉就是近40年。2009年,村民捞上来后,被有识之士认出了奇怪的文字乃是“刘氏戏鱼墩”。

 

江阴刘氏族人几番提出带走放置在江阴当地的刘氏祠堂内,但是戏鱼墩埭村民都没有同意。现在这块青石碑被安置在东河的土墩上,由于树木遮盖,隔河很难看清。

 

靖江史志档案专家郭寿明介绍,现存的两个戏鱼墩,有一座是属于戏鱼墩刘氏,有石碑及刘氏后人的考证材料等可以佐证。因此,现存的戏鱼墩被认为是“刘氏三杰”的祖基之处。当时戏鱼墩刘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算是一个大家族。

 

 

了解到戏鱼墩的典故后,村民们也表露出一个意愿,希望戏鱼墩能够得到政府的重视,作为古迹实行保护,让它能够流传后世,这也是当初村民们没有将石碑交于江阴刘氏族人的最重要原因。现如今,这个朴素的愿望实现了。

 

新建成的戏鱼墩公园不仅景色优美,也透露出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园内湖边,一座刻有“良宵”的石碑格外醒目,上有二胡图案,石碑的另一面还撰有“丁卯除夕新春将至……”的碑文。这是戏鱼墩公园“刘氏三杰”元素的一个体现。

 

良宵》是刘天华即兴创作的一首二胡曲,也是刘天华音乐生涯中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首乐曲。而碑文的内容也大致介绍了《良宵》创作的背景以及此曲的特点。1928年1月22日,正值除夕之夜,刘天华邀请了一些因经济困难等原因留校度寒假的学生到他家中过年。当时在他和同仁们的努力下,在民乐改进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并一起成立了“国乐改进社”,对未来、对胜利充满了希望。而室外,鞭炮四起,还不时传来孩子的嘻闹。在这种其乐融融的情境之下,刘天华随手拿过二胡,任意拉着乐曲。拉着拉着,他忽然站起来,匆忙拿起纸笔,飞快地记下所拉的乐谱。就这样,边拉边记,边记边改,二胡独奏曲《良宵》由此诞生。

 

此外,戏鱼墩公园内还有展览馆,集中讲述戏鱼墩的典故、“刘氏三杰”和靖江的渊源以及他们的故事,以此来延续靖江文化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笔。

 

链接

 

 

刘氏三兄弟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是我国近代文化名人。

 

刘半农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摄影学家。他一生追求真理,积极投身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他在担任《新青年》杂志编辑时,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之革新》等震惊文坛的进步论著,成为新文化运动中一位“斗士”和“闯将”。他开创了我国新诗流派“白话诗”,影响甚广。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学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刘天华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二胡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不登大雅大堂”的二胡从民间推向世界,建立了一个新型的学派。他在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沿用西方五线谱记录整理民间音乐,大胆借鉴“西乐”,“改进国乐”,使二胡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他不仅创作了《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等流传广泛的不配名曲,而且培养了大批二胡、琵琶传人。他把“学习、研究、创作、演出和教学联系在一起,构成他全部的音乐生涯”。

 

刘北茂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也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天华逝世后,刘北茂为了继承其“改进国乐”的遗志,毅然放弃西北大学英语教授的席位,改任音乐教授。先后在四川、南京、安徽、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他一生创作了《汉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独奏曲,是我国音乐史上一位多产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