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头条):传动世界 感知万物——常州打造中国国际传感谷
记者10月12日在常州高新区采访时获悉:常州已绘制成中国“国际传感谷(常州)”建设蓝图。常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北区委书记吴晓东介绍,到2020年,常州将基本形成中国“国际传感谷(常州)”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初步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中国“国际传感谷(常州)”的总体规模将达1000亿元。
当今世界,传感器技术及其产业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全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非常明显,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长期以来,全球最先进的传感技术和最成熟的传感器产品集中在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他们掌握着主要的技术、标准和专利,是中高端传感器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和最大的应用市场。现阶段我国传感器应用绝大部分要依赖国外厂商,尤其是高端需求严重依赖进口,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左右,传感器芯片进口占比达90%左右,国产化缺口巨大。
近些年来,常州作为全国第二个“智慧城市”的试点,正努力将智能制造打造为城市名片。传感器作为信息感知的技术支持条件,是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建设中需求量最大和最基础的技术环节,发展传感器产业与常州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方向高度契合。
目前,在常州高新区已经集聚了40多家传感器相关企业,传感器及相关产品产值达到125亿元,产品覆盖温度、压力、位移、角位移、扭矩、流量、音频、速度、加速度等诸多品种,拥有一批传感器及其模块系统、典型终端产品的研发制造骨干企业。森萨塔科技常州公司为汽车的空调、发动机系统等提供传感器和控制器产品,2014年销售26.3亿元人民币,出口2.2亿美元,上缴税收近亿元。公司设有全球领先的研发实验室,研发人员近300人,其汽车用压力传感器世界排名第一。梅特勒—托利多常州公司拥有亚洲地区最大的压力传感器和衡器研发及制造基地,设有与瑞士总部同步研发的实验室,连续22年主要技术指标蝉联行业榜首,2014年销售19亿元人民币,上缴税收近亿元。三恒科技、天地自动化股份、联力自动化科技等国内煤矿安全监测传感器行业前三强企业全在区内。以常胜电器、惠昌传感器为代表的家电用传感控制器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另外,常州高新区已有与传感器产业相关的各类研发机构21家。浙江大学常州工研院设有智能电子信息研究中心和机器人研究中心。河海大学物联网学院是全国首批4家物联网学院之一,下设物联网技术运用研究所、水下信息感知技术研究中心和常州传感网与环境感知重点实验室等传感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全国唯一的物联网博士点。
常州具有传感器产业优势,为打造“国际传感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常州已经划定了传感谷建设区域,完成了传感谷建设工作纲要,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政、产、学、研、用、服”六维统筹,“核心、重点、协同”三区一体为基本思路,前瞻规划、扎实推进中国“国际传感谷(常州)”功能及空间布局建设。
预计到2020年,中国“国际传感谷(常州)”将在新型传感器、关键材料、核心芯片、模块系统、典型终端产品、周边产品等领域集聚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各类传感器产业相关企业。基本构筑起涵盖传感新原理、新材料、新技术研究;传感器新品种、新结构、新工艺、新应用开发;创业孵化、创新支撑、人才培养、市场开发等服务的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具有一定品牌和特色优势的企业、机构300家左右,快速集聚在国际细分市场影响力的骨干企业20家左右;带动传感器及相关产品规模达到500亿元左右;建设20家以上传感技术研发及其应用的重要研发机构、重点学科专业、权威检测标准认证机构、专业创业孵化载体;引进20个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创新型科技企业50家;组建传感器产业联盟,举办传感技术峰会,搭建传感应用展示及销售平台,初步形成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特色产业品牌。
到2025年,中国“国际传感谷(常州)”的总体规模将达1000亿元,打造国际化“双生态”产业链,形成国际化的传感器产业园,成为中国传感器产业的核心区域、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新标杆”、《中国制造2025》江苏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