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出台有关实施意见提升金融服务助力“三农”发展

29.05.2015  16:27
        为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三农”能力和水平,实现金融与“三农”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淮安市制定出台《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重点围绕七个方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三农”发展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金融支持。
        加大“三农”融资支持力度
        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对涉农贷款比例较高的金融机构,在信贷计划安排、有区别的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引导银行特别是县域及以下银行或涉农金融机构将更多的信贷资金用于“三农”。
        推动涉农企业挂牌上市,跟踪培育重点涉农后备上市企业,推动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在主板、创业板或境外资本市场发行上市。
        拓展各类债券融资渠道,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以及其他创新型债务融资工具,拓展债券融资渠道。
        健全“三农”金融组织体系
        丰富涉农金融服务主体,吸引市外银行、农业投资基金、农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到我市设点开展业务。鼓励在我市农业大县、小微企业集中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和小微支行。
        强化金融机构支农功能,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支农支小”市场定位,设立专门从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支行或特色支行,下沉重心、延伸触角,进一步加快推进县域、乡镇服务网点建设。
        发展新型农村金融主体,设立农业产业引导基金,吸引民间资本、产业资本发起成立涉农投资基金,积极探索涉农企业信托融资模式和设立主要服务于“三农”的农村金融租赁公司。
        推动“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创新涉农抵押方式,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管理办法,继续推进林权、应收账款和农产品订单抵押贷款业务,探索开展以农产品存货、农民住房财产权、大型农机具等为标的物的新型抵押担保方式。
        推动涉农信贷产品创新,积极创新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农村金融产品,大力推广微贷技术,创新贷款还贷方式,降低涉农企业贷款成本。
        加强涉农金融服务创新,完善网格化金融帮办服务,以淮安金融网为载体,定期组织线上线下银企对接服务活动。
        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保障作用
        鼓励各财产保险公司拓展农业保险服务范围,研发种养殖业特色保险产品。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农机保险、农村综合治安保险等“三农”保险产品,探索开展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新型险种。
        规范发展农业保险,出台政策性农业保险招投标办法和评标标准,建立保险公司、银行及政府风险共担机制,统筹设计农业保险险种和农业防灾增产关键技术补贴政策。支持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在镇村建立“三农”保险基层服务站点。
        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完善农村基础金融设施,实施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提升农村便民服务“快付通”的覆盖率,力争2016年底平均每个行政村设立不少于2个银行卡助农取款点。
        改进涉农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通过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扩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鼓励银行再造小微业务流程,鼓励各类创投基金、科技支行等机构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支持力度。
        加大金融扶贫工作力度,力争2015年扶贫贷款发放达到6亿元以上。
        加强对“三农”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农产品流动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重点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现代种业、新型饲料、农机装备制造、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项目和高科技农业项目。
        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立有效载体,综合利用政策性信贷资金以及新农村建设信贷资金,支持城中村改造以及县域新型农村社区、农业产业园区等建设。
        加大对金融服务“三农”的政策支持
        健全农村金融相关工作机制,成立市农村金融工作协作小组。进一步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完善各类财政支农政策,加强财政与金融配套联动,进一步改革财政支农资金制度,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加强农村金融人才引进培养,每年有计划地招聘一批金融专业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农村金融一线,通过外引内联、互派互挂等形式,建立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人才双向交流机制。
        同时,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