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患者“癌症”疑云下的分级就医实录
“就怕他们耽误我”——一位患者“癌症”疑云下的分级就医实录
44岁的彭绍根年轻时当过兵,身体一直很好,大冬天能用冷水洗澡。在江西新余市分宜县钤山镇石枫村,他和村里的绝大多数乡亲一样,有点头疼感冒一般都是到村卫生所买点药,照样下地干活。然而,一个月前的这次咳嗽,却没能像以前一样很快过去。
“去乡镇卫生院看了,他们说是支气管炎。”2015年4月,为照顾在县里上初中的儿子,彭绍根举家搬到了县城。8月中旬,在乡镇林场当护林员的彭绍根有点咳嗽,“扛”了几天后愈发严重,在媳妇的劝说下到乡镇卫生院就诊,医生开了西药,吃完后病情依然。
西药不灵换中药,彭绍根随后在诊所抓了中药煎服,这样前前后后将近一个月,吃药花了1000多元,咳嗽却未见好转,有时还咳点血丝。“在林场的工资也就每月1400元。”彭绍根还在犹豫,但媳妇有点扛不住了,催着丈夫进了分宜县人民医院。
9月18日,彭绍根到县医院就诊,医生给拍了胸片,胸片显示肺部有阴影。医生建议住院观察几天。“他们说的含含糊糊,听了更加担心。”一直没把这次咳嗽当回事的彭绍根开始有点急,再三询问也没问出个准确答案,当天就直奔新余市人民医院。
从乡镇卫生院到县人民医院仅几里路程,彭绍根用了近1个月时间。然而,从分宜县到新余市将近40公里,彭绍根用了不到一个小时。新余市人民医院是当地最大的一家三甲医院,彭绍根在医院做了CT,医生的说法和县医院的差不多,也是先住下来观察几天再看。
“医院都希望你能住下来,但关键是他给不了一个准话,还在那猜猜摸摸。”彭绍根说,医生的话有他们的道理,观察几天把病情搞清楚,这不论在哪家医院都一样,但自己就是有点不相信他们,生怕他们耽误病情。和在县医院一样,彭绍根也没有听从医生的住院建议。
“小问题一般不用管,真正严重了就得跑省里了。”这是基层农民对待疾病的普遍认识。彭绍根在林场当护林员,妻子在县城打点零工,夫妻两个每月也就挣个2000多元。在他看来,有能力到达,又能最大限度确保得到及时救治的只有省里的几家大医院。在战友的介绍下,彭绍根住进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这里的专家多,看得更准。”这家医院和新余市人民同属三甲医院,在彭绍根看来,两家医院最大的区别在于医生。他听说,很多在基层做得好的专家,大多调到省里的大医院。9月21日上午,彭绍根的主治医生、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叶小群安排彭绍根做了支气管镜,做肺部切片化验。
依然还是住院观察,但彭绍根安心住了下来,不想着再找医院。“到这里就到头了,等着看是不是‘中奖’。”和彭绍根同一病房的病友开起了玩笑,病友半年前开拖拉机种地时撞到了胸口,到医院检查时意外发现肺部有肿瘤,已经做了四个疗程的化疗。
病友以过来人的身份询问彭绍根是否办了转诊手续。彭绍根曾当过村干部,也知道新农合报销的相关政策,但还是没有办转诊手续。“癌症当头,就想着能有人给个准话,钱的事等回去了再说。”彭绍根也知道基层医院报销比例更高,但用他的话来说,“命都没了,谁还顾得上这些。”
彭绍根所在的新余市9月初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分级诊疗试点,全市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分别和辖区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利益共享、业务协作”的医联体。牵头医院每周要选派两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到对口基层医疗机构坐诊指导,并建立转诊绿色通道。
“上下转诊通道建设容易,难点在于患者对基层医院的信任。”新余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廖小平告诉记者,通过上级医院专家的现场坐诊和指导教学,花大力气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是当前分级诊疗亟待解决的基础工作。“分级诊疗是理想状态,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艰辛过程,好在现在已经起步。”
“县里医院的大楼建的够漂亮了,对老百姓来说,多给基层放点好医生更重要。”彭绍根还在等医院的检查结果和最终“判决”,坐在病床上的他百无聊赖,总觉得城市的高楼太多、太挤,没有乡下宽敞。(新华社记者高皓亮)
原标题:一位患者“癌症”疑云下的分级就医实录
稿源:中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