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总书记报告 | 环境美, 为锦绣江苏铺陈“绿”底色
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将环境美作为“新江苏”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多句描写江苏历史上美丽风光的古诗,寄寓着对江苏未来环境建设的新要求和新期望,为江苏标注了发展新方向——“环境美”,与“经济强”“百姓富”“社会文明程度高”并肩,成为江苏的核心追求。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江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的美丽新江苏。
强势出击,“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8月,徐州。柳新河里鱼多了、水鸟回来了、沿河修建的景观设施人气也旺了。“263”专项行动的阶段性成果,让曾经饱受水污染之苦的河畔居民爱上了到河边散步。
江苏以占全国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6%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10%的经济总量,自然也率先遭遇到生态环境问题的困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全力落实习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特别是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采取一系列扎实有力的措施,积极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
密集部署、强势出击,凸显省委省政府对“环境美”建设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首次以全会形式,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2014年底,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对建设“环境美”的新江苏提出具体要求;2016年2月,省委、省政府又召开生态文明建设大会……
2016年底,一个代号“263”的专项行动,开始在江苏全面推开。当年12月9日,省委省政府召开“263”专项行动动员会。省委书记李强强调,要把补齐生态短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高度的共识、高度的警醒、高度的自觉,全力打赢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攻坚战,促进全省环境质量尽快明显好转。
“专项行动动员会以来,经核实后在省市县三级电视台曝光环境问题线索2380件,促进关停污染企业2361家。”省长吴政隆7月29日在省“263”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讲话中,以一组数据概括了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果。
短短几个月,708家化工企业、8000多家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以及5000多个燃煤小锅炉遭关停……“263”专项行动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精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9月,江阴。一个草木葱茏的沿江公园,成了周边市民最爱去的休闲场所。市民朱如妹说:“这个地方空气好,有山有水,弄得真漂亮。”
而在三年前,这里还是无锡江阴扬子江船厂的所在地。因为噪声大,油漆造成粉尘污染,原来船厂周边居民的意见越来越大。江阴下定决心,把这家有着50年历史的企业搬离了江边。
放眼全省,华丽转身的何止这一个工厂?
什么项目要快发力?什么时候要做减法?是江苏执政者谋划发展时反复自问的必答题。快与慢,加与减,考验着管理者的政绩观和治理能力。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均经历过大发展后综合治理、环境改善的历程,但如何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产生绿色、金色双赢的效益,并没有现成经验可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牢记总书记嘱托,江苏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精明发展新路子。
以“1+3”重点功能区规划,重构江苏经济地理版图,是省委省政府今年力推的重头大戏。以功能而非地理位置来划分区域板块,正是江苏精明发展的鲜明注脚。
水脉延绵,片片冲积平原上现代农田遍布;湖美景幽,旅游业态丰富多彩;园区林立,绿色产业破土而发……漫步在这片唯一以“生态”命名的重点功能区——江淮生态经济区,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省委书记李强说,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对江苏而言是一项开创性事业。怎么建?建成什么样?既要在规划编制中深入研究、加以明确,更要在不断实践中砥砺求索。无论取舍如何,所有发展目标指向同一处——在生态的前提下,打造经济区而非单纯保护区,生态优先,着重保护,落脚产业,在有风景的地方开掘新经济。
走进位于宿迁宿豫区的电子商务产业园,京东、当当、途牛、小米、天天拍车、好贷网等响当当的互联网新贵随处可见,在这个规划面积仅仅6平方公里、环境清幽、道路宽敞的绿色园区里,汇聚了280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其中中国互联网50强企业就占11家。
林中有水、水中有鱼、林中有鸟,兴化市李中镇水上森林公园,是里下河地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公园借力医药企业资本力量,倾力打造集“医、药、养、游”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让游客不仅可以饱览优美风光,还能体验到体检、康复、养生服务……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在江苏这片水清景美的创新地,还有越来越多的可能性等待发掘。
标本兼治,“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管理分散、各自为政的环保困局,令身处环保一线的徐州市铜山区“263”办公室副主任王勇颇感无奈。
“在狠抓环保督察、重新厘清环保责任之前,我们常遇到这类情况——未被曝光的环境问题长期存在,一经曝光问题就能得到较快解决,然而事过不久往往再次回潮。”王勇向记者坦言,不能不说这种情况与以前环保责任划分不明也有关系,遇到问题容易互相推诿。
针对这一“老大难”,2016年8月22日,省委、省政府下发《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明确细分各主管单位的生态职责。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被正式写入省级统领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行动纲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标本兼治,江苏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制度这几年密集出台,党政领导责任不断强化。2016年《江苏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出炉,在传统单一的“经济责任审计”外增设“生态审计”,强化对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追究。今年8月,《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江苏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问世,“一办法两体系”助力,为从骨子里破除“唯GDP论英雄”的观念痼疾再加筹码。
优化生态控管水平。出台《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在全国率先划定15大类779块生态红线区域;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实施意见》,提出5个方面18项监管措施;颁布实施《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出台《关于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生态管控水平进一步提高。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2016年,我省建立了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修订《江苏省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方案》,完善水环境资源“双向”补偿制度,系统性地将我省首创的生态补偿机制打包推向市场,使“谁超标谁补偿、谁达标谁受益”的环境市场导向深入人心,让环保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市场激励,努力化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不合理局面。
“最严密的法治”,成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兜底性”保障。今年4月26日,省政府首次以赔偿权利人身份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被告席上的德司达(南京)染料有限公司一审被判赔偿2400余万元。由此引发的社会效应,使环境保护有了更强劲的法制后盾。
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说,近年来,江苏扎实推进生态环保制度改革,努力形成符合中央要求、具有江苏特色的生态环保制度体系,捍卫人民生态财产的“堤坝”正逐步完善,各自为政的环保困局正努力缓解,人民群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民生诉求正得到更切实的回应。
美丽宜居,让城乡“各美其美”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田园乡村,是百姓祖辈的居所,也是乡愁的寄托,更是文化的积淀所在。“看山、望水、留住乡愁”,凸显出打造乡村美丽宜居环境、延续传承乡村文化的现实要求。
十八大以来,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我省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投入,先后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和改善提升行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带动乡村适宜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社会复兴。
2014-2015年,我省在苏南五市和扬州市率先全面完成整治任务的基础上,重点指导督促苏中苏北地区全面完成7.1万个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并指导督促已整治地区和村庄基本建立符合农村特点、运行稳定有效的村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完成约18.9万个自然村整治任务,环境整治覆盖城镇建成区以外所有自然村庄,普遍改善了全省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促进了“康居乡村特色游”等适宜产业发展,取得了超出预期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效应。
“十三五”起,我省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不懈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新要求,在巩固现有村庄环境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又展开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为重点,持续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美丽宜居,在于让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我省分类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对于“重点村”,将其作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配置重点,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农民自愿适度集中居住,建设“康居村庄”;对于“特色村”,突出乡村特色风貌塑造,保护历史文化、传统肌理和自然景观,凸显乡村美景和田园风光,培育“美丽村庄”。
2015年底,住建部明确将江苏作为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省,要求江苏先行先试,率先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路子。2016-2017年,我省先后启动两批共31个县(市、区)开展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县建设,截至目前,31个试点县均完成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完成1852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另有785个项目在建,全省共有1万多个村庄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放大整治综合效应,我省以“接二连三”的方式,拉长农村产业链条,促进乡村旅游、“互联网+”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资源要素回流,农民回乡创业,实现乡村“民房”变“民俗”,“产品”变“商品”,“村美”向“民富”转变。截至2016年底,江苏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43个、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76个,各类乡村旅游经营户3.7万家左右;全年乡村旅游实现营业总收入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接待游客数2.47亿人次,增长22%,占全省游客总人数的36%,比上年提高约3个百分点;全省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总数已达42万人左右。
特色田园,美丽风光引领乡村复兴
如何进一步书写好乡村“环境美”这篇大文章?江苏在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今年3月底,省住建厅会同省委农工办、中国建筑学会、中国规划学会等单位在昆山组织召开了田园乡村建设实践研讨会,会上联合发布了《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实践江苏倡议》,得到了社会的热烈反响和回应。省委书记李强对此高度重视,先后多次做出批示,要求将特色田园乡村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和“两聚一高”新实践在“三农”工作上的有效抓手,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作为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的新载体,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要素扎实推进,促进乡村社会深刻变革,引领乡村复兴。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绝不是一个乡村美化行动,而是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一场深刻革命。”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做出这样的评价。
“总体思路上,立足江苏乡村实际,对现有农村建设发展相关项目进行整合升级,并与国家实施的重点工作进行衔接。进一步优化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统筹推进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建成一批‘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江苏特色田园乡村。”省住建厅村镇处处长韩秀金表示。
6月以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方案》,召开了试点启动会和推进会,并在综合考虑村庄现状特色基础及可提升性、工作方案的针对性和务实性、规划设计方案水平及团队服务能力、地方政府的组织协调推进能力以及基层的执行能力、改革建设发展的关键举措和创新等要素,择优确定了首批45个试点村庄名单。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实行定人定点全过程跟踪指导,同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加强业务指导,及时研究解决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总结推广典型范例和经验做法,通过省级试点示范,带动面上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从昆山市朱浜村、溧阳市戴南村,到徐州市铜山区倪园村、南京市江宁区的观音殿村……田园牧歌式的美景正在江苏大地上铺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悠悠水韵滋养着永续发展新文明的江苏,必将成为展现“自然环境美、景观风貌美、文化特色美、城乡协调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样板!
本报记者 汪晓霞 吴琼 杭春燕
标签:
编辑:顾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