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思考④ |突出因地制宜,创造发展特色
交汇点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提质增效、创造地方发展特色,越发成为区域建设的核心目标。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各地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实际,研究确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主攻方向和关键举措,努力走出符合自身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找准产业优势,推动经济转型
推进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各地产业基础、环境条件不同,哪些产业要重点培育、哪些产业要逐步退出、哪些产业要改造提升,各地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是什么,又该怎样集聚高端要素……考验着地方推动转型、优化自身特色的发展思路。
泰州市海陵区蔚翔新能源汽车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紧张工作。
在泰州市海陵区,32个亿的新能源项目,继承了当地优厚的工业基础,接替纳税额曾占工业税收四分之三的石化产业,一跃成为海陵的“新标识”。“伴随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过去依托传统工业发展建立的地方特色正逐渐消退。”海陵区委书记陈翔介绍,今年海陵区在地方发展的目标定位上,根据新能源产业要素集聚的最新情况,提出了“1+3+N”产业体系。通过新能源一业牵引,新材料、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三项关联产业为主导,发展一条以高科技集群发展为导向的新路径,转变过去对各方面生产要素聚拢发展的粗放格调。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各地如只采用一个模子、单一思维推动两化融合,是远远不够的。”江苏省社科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春龙指出,在历史经验上深化特色发展,更要找准自身优势基础,以系统化的思维促使各种发展要素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合理分工与布局,适应转型的需要。“比如工业制造业,如果苏北不利用自身传统工业基础朝精细化方向加速转变,在领域细分中抢抓关键技术的话语权;苏南不发挥在高端技术研发上的优势,向更高效、环保的方向迈进,那么即便各地机械地实现了动能转换,也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比较优势。”
在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吕永刚看来,不论是正在实施的“1+3”重点功能区战略、城乡空间特色战略规划,还是备受关注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思路,都为进一步塑造地方产业特色、推进统一部署提供了整体构架。“通过共商共建的战略平台建设,大家也能在区位中更加明确自身的优势,在选定特色产业、聚拢高端要素、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两化融合时,避免做无谓的竞争。”
抢占适宜在本土发展的新兴产业市场,也是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重要路径。“进一步开阔眼界、抢占新兴市场,等同于将高质量发展的先机攥在手里。在别人没‘入场’的时候,我们先做好了,那么当地的创新品牌就能及早立起来,特色产业发展势必应运而生。”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郑江淮表示。
村庄分类治理,助力乡村振兴
突出因地制宜、创造发展特色,同样体现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怎么规划,能否根据自身发展要素的集聚情况,拿出‘定制化’发展思路并融入发展大潮,直接影响到乡村最终能否实现振兴。”张春龙表示。
阜宁县下辖的行政村有341个,自然村庄多达2102个。庞大的体量,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成为一项难度不小的系统性工程。阜宁县委书记顾云岭告诉记者,在逐村摸查潜在优势与各自短板后,我们根据各村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基础配套等情况,提出分三类实行全域制改造:一是逐步整体退出,对现有自然村庄房屋破败、空心化严重、配套不齐全的,严禁原址重建,引导住户进城入镇或到集中居住点安家;二是提档升级现有村庄,对交通便利、大多数农房质量较好、居住相对集中的,进行提档升级,完善配套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居住环境;三是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对一些有产业基础、生态底色、文化传承的村居和新建的集中居住点,按照省特色田园乡村标准进行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脉问诊并破除制约地方特色发展的阻碍,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农业的弱质产业性质、城镇化大潮对农村人力资本的虹吸效应、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农村文化传统的式微,都是影响乡村特色发展的关键问题。”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徐琴指出,破解这些难点,关键在于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一地一策,甚至一村一策。在她看来,对需拆除的村庄,拆除后要妥善利用土地,退居复垦还田或退居复垦还林;对要精心修复的村庄,则应注意引入多方面专业人才,建立相应的市场化或社会化机制,并提供政策支持,既保存传统乡村风貌,又改善农民居住品质。
科学指导村庄因地制宜创造发展特色,集零散发力为整体合力,江苏省农委也在统筹规划中寻求突破。省农委发展计划处处长邹芳刚告诉记者,当前全省层面既要“摸清底子”、“找准定位”,又要“谋划路子”。“一方面,开展省内农业发展资源与比较优势研究,形成全省农业资源一张图,进一步明确农业区域发展定位,坚持优势互补,推动各地差异化协同发展;同时,更要培育一批地方特色产业,打造一批乡村知名品牌,让乡村特色元素层层融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浪潮。”
增添人文色彩,彰显城市魅力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因地制宜、创造发展特色,注重提升城市魅力的同时,提出个性化服务和治理方案,对于推进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也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品质需求。
泰州市市长史立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年轻的泰州来说,推动城市特色发展、转型升级,就是要围绕拥有“最强大脑”,补强综合服务功能、创新平台载体等方面的短板,加快建设国际创新活力区、深化大院大所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批智慧核、创新链、人才群,让城市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更充沛;围绕展现“最靓颜值”,补强空间布局、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等方面的短板,进一步凸显泰州苏中之中的区位优势、“一体两翼”的空间格局、千年文脉的历史传承、水城水乡的自然风貌,让城市结构更合理、环境更优美;围绕洋溢“最美笑容”,补强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方面的短板,让城市生活更便利。
南京长江路是著名的民国文化一条街,是古都南京的一条文化特色街区。
如何建设特色城区?南京市玄武区区委书记徐曙海介绍,一方面,坚决打好黑臭水体治污攻坚战,岸上水下联动整治、融入历史文化元素、打造滨水城市客厅,让曾经的“黑臭河”成了曼妙的“水弄堂”。另一方面,下大力气推动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标准化、游园建设、街巷治理、停车管理等民生工程,增强城市为民服务的功能。记者漫步在玄武区北京东路、玄武大道等一批城市主干道上注意到,“一路一特、一街一品”的良苦用心,正使城市街区的文化特色愈加彰显。
不过,采访中,不少受访者坦言,当前打造城市特色的过程中,必须提防新一轮同质化的出现,以免“千城一面”。
徐琴认为,“千城一面”,究其根本,源于长期以来城市开发模式过度资本化、市场化,以及规划和建设的过度技术化和工程化。与此同时,在规划和建设系统中,文化情怀浓烈的人文类专业人士又相对较少,从而致使各市城建思路和治理方式的僵化、趋同。“根防城市发展的同质化问题,要进一步调整规划建筑类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增设人文、管理类课程。并在城建规划中,引入对当地人文风俗熟知的现代化专业管理人士,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每个环节,进行特色塑造,使个性化城市治理方案深得人心。”
在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章寿荣看来,塑造城市特色、彰显发展个性,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市场环境。“管理者能否因地、因时制宜,在塑造城市特色的定位与实践中,抛弃过去‘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对积聚城市特色发展所需的要素、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特色培育都十分重要。”
交汇点记者李睿哲杭春燕
责任编辑 许海燕
标签:
编辑: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