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上的法治

29.10.2014  15:06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是19世纪初年的一句流行语。21世纪的今天,《舌尖上的中国》一夜之间成为全民话题,其火爆程度直追两百年前的《红楼梦》。不得不说,《舌尖上的中国》是当代中国纪录片中难得的经典之作,其不仅撩拨着观众的味蕾,冲击着大家的感官,更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乡愁。

  “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英国的这句谚语,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崇尚“民以食为天”的国度来说,有着极大的警示意义。“舌尖”固然重要,但“心尖”更让人充实。在“饮食男女”之外,我们应该多一些“琴棋书画”,多一些精神上的追求和愉悦,唯有如此才能养成健全的人格。于我而言,比起“舌尖上的中国”,“心尖上的法治”更让人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其实,对于“法治”的追求,我已经“蓄谋已久”。记得上高中时,在看了《法外情》等港台法律电影后,我深深地迷恋上了法律,从那时开始,我立志做一名法律人。上大学时,我“义无反顾”选择了法学专业,毅然而决绝地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其实我所在的那所学校,法学专业并不是强项,我本有机会选择其他优势学科,但我放弃了,只为了一个稚嫩的理想,一个对公平正义的向往。

  大学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我经历了一场由行政机关到法院再到检察院的漫长的职业迁徙。由于这种经历,使我更加体会到检察工作的辛苦与不易。记得刚到检察院时,常常被亲戚朋友问起“检察院是检查什么的啊?”,那种感觉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尴尬,尴尬地让你不知该如何去回答。作为法律人,相比警察、法官、律师而言,检察官更加孤独寂寞、默默无闻。作为“世界上最客观的官署”,检察官更懂得该如何把握自身角色,使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免于警察滥权、司法专横和金钱利诱,从而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无论是在法庭上慷慨陈词、指控犯罪,还是在监督领域明察秋毫、拨正纠偏;无论是在反腐战线上反贪肃贿、惩恶扬善,还是在预防领域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检察官都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默默地兑现着 “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庄严承诺。

  诚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言,“这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怀疑的年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我们一起奔向天堂,我们全又走向另一个方向……”,我们生活的当下的中国,正在遭遇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法治事业经历过太多这样那样的波折,我们的社会还有着太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的人生还要面对太多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法律不是万能的,我们能够做的极其有限。然而,作为检察官,作为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我们仍应选择坚强,努力为社会进步多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我们应该从更高的层面来审视每天机械而繁琐的工作,因为我们不仅是在执法办案、不仅是在法律监督、不仅是在司法服务,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在传播并践行着一种理念:“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这些最基本的理念,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要思想基础。

  有人说,少年时的理想永远不能辜负的信仰。无论如何,对于理想的执着是一件极其有价值的事情,它让我们显得生机勃勃,显得对生命充满诚挚,显出一种不惧怕命运、不随波逐流的勇气,从而永远不被世俗拖拽下去。如果说最初关于法律专业的选择,是一种风华雪月式的美丽憧憬的话,那么从事法律工作后对于法治理想的坚持,则是一种至死不渝式的信仰忠贞。

  人生如白驹过隙。每个人无论是伟大还是卑微,都应努力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或多或少的人生印记。作为一名检察官,我们的岗位非常平凡,我们的收入也不多,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只要坚守自己的良心,精通自己的业务,尽好自己的本分,我们一样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还记得那个推动浙江叔侄冤案再审的张飙吗?他退休前只是新疆石河子市检察院监所科的一名普通检察官,却为全中国的检察官赢得了荣誉,也坚定了人民群众对于法治的信仰。当有一天,我们即将离开,如果能像张飙一样拥有检察官的职业尊荣感,那么我们就只会凋零而不会死去。当有一天,我们即将离开,如果还能记得曾为灰暗的现实增添过一抹亮色,那么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这个世界,我已来过”。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的法治之路仍道阻且长,这是包括检察官在内的当代中国法律人的宿命。从清末修律到今天,我们的现代化法治进程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接下来,我们仍需一步步地不懈前行、一代一代地接力奋斗,使法治最终成为一种全民的信仰、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社会的风尚。

  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梦想多年之后,也有一部纪录片能像《舌尖上的中国》一样成为人民热议和追捧的对象。我希望它的名字是《心尖上的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