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打赏”,粉丝愿为体验买单

17.01.2015  02:25

  发原创微博也可以赚钱了——

  新华报业网讯 发微博就能赚钱了!你发的微博,如果粉丝觉得好,看着喜欢,就可以“给赏钱”。自去年12月“打赏”功能开放后,微博上很多大V纷纷晒起自己的账单,如今,不少微博用户发现“微博打赏”这个功能正在逐渐走俏。

  网络红人“@肉唐僧”关于《嘀嘀打车》等社会热门事件的议论,已获得近千名网友的打赏。此外,“@松鼠云无心”的科普文章,“@中青报曹林”的时事评论,都成为网友们热捧的对象。“@肉唐僧”在网上贴了几篇文章,就获得超过30万的收入。当然,“打赏”不限金额,有人出手豪迈一给上万块,三五百块的也不在少数,还有几毛钱的“意思意思”。媒体人@孟静也加入了这项活动,“第一次在微博收到钱,谢谢打赏的三位朋友!15.9元,激动!

  互联网时代,粉丝更愿意为什么而买单?两个字,体验!这两年来,自媒体的盈利能力常被质疑,不少人认为,在这个“一切向免费看齐”的时代,我们凭啥还为内容买单?——不过别惊讶,粉丝经济时代,眼球就是金钱。在庞大的粉丝群基础上,只要有百分之一的人愿意为你买单,那你就能赚了。比如在“微博打赏”活动中玩得风生水起的两位代表性人物:@肉唐僧和@不加V ,前者是著名专栏作家,超过20万粉丝,而后者是大名鼎鼎的网络红人木子美,近40万粉丝。读者从两人身上享受到的,是与传统阅读完全不一样的体验:独特的个性与观点,自由不羁的文字,嬉笑怒骂恣意而为的写作风格,这些都是对传统写作方式的彻底颠覆。为不一样的体验而付费,是互联网的重要生意经。NTA创新传播机构创始人申音分析说,“真正的体验经济,不是让用户为内容付费,而是在消费产品中为快感‘打赏’。有梦想的人一定能够聚合足够多的梦想赞助商。

  既不同于传统书市,也不同于网络付费阅读,“微博打赏”激发的是一种怎样的阅读模式?网友“我也没玩微博呀”认为, “打赏”只是一种活泼的叫法,实质是一种更有弹性的市场交易,读者不用支付之后才能判断自己的消费值不值,相比传统书市交易其实更合理。另外,这还有助于培养中国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意识,长远看是社会正能量。在《论打赏》一文里,“@肉唐僧”预测说,作家们正在回归到几百年前的“赞助人制”,即靠一部分人的慷慨捐助来生活,而不是靠垄断的版税。在这个人人都能写作和发表的时代,将会对版权概念形成冲击。

  但换个角度说,要想在互联网上靠码字“一夜暴富”,恐怕也没那么容易。网友“@老曾阿牛”不久前发布了一篇《微博一周要饭记》的文章,文中他算了笔帐:自己总阅读数为88.6万,对应1729元的收入,每一次阅读数带给他0.19分钱的收入,如果按照字数算,六篇文章共写了11504个字,每个字给他带来0.15元的收入。这与传统稿费相比,并没有特别显著的优势。他得出的结论是,“自媒体这事还是要饿死人的,除非你是大V。

  也有作家明确表示反感“打赏”一词。女作家绿妖近日在微博上贴出了一篇《谈打赏》的文章,明确表示把“打赏”这个词用在作家身上是一种侮辱。她举例说,“”指地位高的人或长辈给地位低的人或晚辈财物,比如电视剧里,皇上、大爷、老爷们一高兴,不都要铿锵有力喝声“”吗?

  拿了钱,作家的身份就低人一等了吗?恐怕也不是这么简单。传统出版中,作家的文章同样也是被大众消费的商品。如今,微博上直接面向“打赏”的写作,与读者零距离互动,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但不应该改变写作的本质。不论是作者的创作过程和读者的阅读过程,其本质属性应是精神享受,是超脱了功利性的审美活动。会不会有些作者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流于媚俗,不知不觉间放弃了独立思考与个性特色?网络上不乏“打酱油”的无聊看客,有些人甚至图的就是体验一把“恩主”心态,显摆一下“有钱任性”。在这样喧闹的名利场中,能否有更多优秀原创作品涌现?真正有思想的严肃作品如何不被冷落?没有门槛、一哄而上的创作热潮,是否会拉低文化水准?这些问题恐怕还需留待时间检验。本报记者顾星欣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