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治理经验成为城市生态名片

08.02.2015  20:35

古色古香的潘安古镇。本报记者 齐浩 摄

中国江苏网2月8日讯 徐州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治理经验上过《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已成为城市的一张生态名片。
其实,治理采煤塌陷地,咱们徐州还有另一种重要模式——塌陷地建筑利用。
徐州煤炭规模化开采已有130余年历史,形成了约32万亩塌陷地,主要分布在贾汪区、泉山区、铜山区和沛县,其中最大沉陷深度4.5米,平均沉陷深度0.9米。上月召开的两会中,九三学社徐州市委经过调研和分析,提交了“建议推广采煤塌陷地建筑利用技术”的提案,建议通过这项技术开辟更多的建设用地,更好地保护现有耕地和生态环境。
事实上,这种治理模式在贾汪区已经初显成效。那么,它能否在全市进行推广?
治理成本6万元/亩
出让价格超过100万/亩
贾汪主城区内占地229亩的“5号井”曾经是夏桥矿的采空区。现在,这里是一处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安置住宅小区。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丁陈建介绍,施工队通过注入粉煤灰与水泥混合浆的方式,使采空区地面不再沉降,以达到土地再利用的目的。229亩地共打了7万多个注浆管,每亩治理成本在6万元左右,而作为商品地出让,每亩价格已超过了100万元,经济效益较为明显。
这就是采煤塌陷地建筑利用的主要操作模式——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将采煤塌陷地分类进行地基加固,使之达到低层、多层、小高层、高层建筑用地标准。
贾汪区塌陷区面积约90平方千米,在徐州最早实施采煤塌陷地建筑利用技术。近几年,贾汪区在采煤塌陷区规划了多个房地产项目和棚户区改造项目,以多层和小高层为主。
庞庄矿和夹河矿采煤塌陷地面积约5万亩。2001年,贾汪区在该塌陷区域建设了占地1.5平方千米的工业园区起步区,分为多层办公楼和标准厂房;近两年,又在该区域规划了多个功能区,开始规划建设多层、小高层建筑,建筑利用成果已初见成效。
10多万亩塌陷地
尚未得到有效治理
记者从市国土资源局获悉,目前,徐州市境内徐州矿务集团、大屯煤电集团、华润天能集团等煤炭企业因开采形成的塌陷地约32万亩,除已征收、复垦的以外,尚有10余万亩塌陷地未得到有效治理。
而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对土地需求量不断增大。目前,徐州市每年仅商品住宅供地就需要征用农用耕地7000多亩,耕地红线保护受到严峻挑战。
九三学社徐州市委在调研时发现,我市采煤塌陷地除少量用于建设简单的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低层、多层建筑外,大部分塌陷地经过简单的填埋、平整后就成了复垦耕地,或修建成了生态湿地公园,塌陷地的建筑利用价值未能充分开发。
他们提出,塌陷地建筑利用的安全保障技术已比较成熟,可以达到建筑利用对场地适宜性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每亩塌陷地的治理费用在10万到20万元之间。如果能推广采煤塌陷地建筑利用技术,无疑将为徐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业化发展等提供大量建设用地,减少农用耕地的征收量,缓解农用耕地征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
塌陷地建筑利用技术
应进一步推广
九三学社徐州市委认为,塌陷地建筑利用技术应在我市得到进一步推广。
他们建议,将塌陷地建筑利用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按照塌陷地的形成时间、开采方法、地质条件、所处区域等,对塌陷地建筑利用适宜性进行分区。东部贾汪塌陷区,大部分为浅部开采,对地表稳定性影响较大,距离市区偏远,民众购房吸引力偏低,适宜开发经济适用房及价廉物美的低层、多层建筑。西部庞夹塌陷区,大部分为深部开采,对地表稳定影响不大,靠近市区,民众购房吸引力较高,适宜开发别墅区或高档小高层、高层建筑。北部沛屯塌陷区,大部分为深部开采,对地表稳定性影响不大,距离市区较远,民众购房吸引力较低,适宜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
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市场规律,政府应支持企业开展塌陷地治理工作,允许企业将治理后的塌陷地,按照国家政策进行转让,并允许治理企业获得应得的收益。
此外,应加强闭坑矿井相关地质资料的搜集、整理及保存工作,为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资源的再利用提供准确依据;积极推行绿色闭坑,对煤矿闭坑后环境影响和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减少地下水环境变化等对塌陷地稳定性的影响。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