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行进在深度融合的大道上
翻开徐州的历史,总是那么慷慨激昂、气势磅礴,听得见金戈铁马,说起来荡气回肠。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也是全国第一座双拥城。历朝历代都把这里作为军事要地,一代代名将在此创造了闻名遐迩的辉煌战绩,淮海战役更是彪炳史册,谱写了军民团结、决战决胜的光辉双拥范例。
六十多年来,徐州在做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同时,将双拥精神在薪火相传中发扬光大,在与时俱进中开拓创新,夺得了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的光荣称号。特别是近几年来,历史的荣耀依然引领着千万徐州人的执着追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广大军民围绕弘扬传统再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的目标,以发挥双拥典型引领作用为抓手,全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军地共建歌如潮
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把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视为事关全市发展改革稳定的大事,各级各部门形成全城同创、军地共建的强大合力。
明确职责目标 夯实组织基础
徐州市构筑了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和各双拥成员单位参与的大双拥工作机制,把双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通过出台政策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等措施,夯实双拥工作组织基础。
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组长的双拥创建领导小组,并成立由市委常委为组长的对口推进组。根据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徐州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施方案》和《任务分解表》。各县(市)区和驻军部队按市委方案要求,也都制定了《双拥创建实施方案实施细则》,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推进措施。市委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并把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驻徐高校领导纳入领导小组成员,为民用高新技术向军事技术转化应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双拥工作职责完善打下坚实基础。各县(市)区及时调整双拥工作领导机构,保证双拥工作的连续性。去年9月28日,徐州及时召开创建动员大会,明确创建双拥模范城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目标。
提升服务理念 筑牢群众基础
徐州市始终把拥军优抚、安置政策的落实作为党和政府的执政之基、和谐之本,贯穿于双拥工作之中,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在优抚安置工作中不断提升服务理念,筑牢双拥工作的群众基础。
历年来始终坚持尽心尽力做好“四个好”。
首先是“生活好”,不断完善优抚政策法规,创新优抚保障体制机制,丰富保障内容,改进保障方式,使优抚对象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2013年7月1日起,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放,补助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仅最近4年,就向全市3.3万余名现役士兵家庭发放优待金2.2亿元,为5万多名优抚对象发放抚恤金近10亿元。并组织完成了换发残疾军人证和烈士证明书工作;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动员全社会积极为功臣送温暖、办实事,营造热爱功臣、学习功臣、服务功臣的浓厚氛围。
其次是“医疗好”, 各县(市)、区积极帮助重点优抚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或居民医疗保险,将所有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范围,推行“一站式”即时结算,缓解了优抚对象看病难、报销难问题,共投入4476万元落实重点优抚对象基本医疗保障。
再次是“育才好”,大力推进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形成政府主抓负责、部门配合协作、院校具体承训的网格化工作模式。近四年来,全市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13701人,参训率达92%以上,积极扶持退役士兵自主创业。同时,在全国率先开展军转干部进高校培训,每年市财政拨专款用于军转干部进徐高校脱产带薪培训,共选送267名军转干部在12学院19个专业完成对口培训,市财政共计拨款200余万元。
最后是“安置好”,徐州市坚持做好军队各类人员接收安置工作,近4年来共接收转业干部1165人,计划安置1101名,自主择业64名,90%以上安置到行政事业单位;共接收退役士兵16632人,累计发放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助金24394.5万元;专门制定随军家属安置方案,每2年安置一批军队干部随军随调家属,指令性安置随军家属438人,上岗率达到100%。共接收安置离退休干部(含退休士官33名)172名,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213名。2013年出台《徐州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实施办法》,实行划片就近入学,中考加分优待政策,仅近2年来就有98名军人子女享受此优待。
打造宣传氛围 强化思想基础
紧紧围绕增强国防观念和双拥创建意识这条主线,全市始终把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纳入全民教育体系,促进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制度化、经常化,强化了双拥工作的思想基础。
突出抓好重点对象宣传。近年来,全市扎实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党政干部、青少年学生为重点对象的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创建宣传教育活动。近年来,全市共有5万多人(次)领导干部参加国防教育专题讲座,23万名中学生接受军训,参观国防教育基地群众达80万多人(次),全市11所少年军校及1244所大、中、小学和16所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开设了国防教育课,全市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覆盖面、群众接受教育面达到90%以上。
利用新闻媒体开展宣传。在《徐州日报》开设国防时空专栏,县(市)区两级依托政府网建立国防教育网页。市区主要街道、交通道路口悬挂宣传标语和设置广告牌,在城区广告电子屏播放双拥创建专题片,在市内主要广场举行双拥创建成果图片展。
利用国防教育基地开展宣传。仅2014年开展的活动有:5月19日,“徐州沦陷日”当天,全市各界代表200余人来到运河支队抗日烈士纪念碑前,举行遇难同胞公祭。9月30日,徐州党政军负责人、大中小学生和部队官兵1000多人,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进行隆重的烈士纪念日公祭。“徐州舰”多次出色完成赴亚丁湾护航、利比亚撤侨、东海战备巡逻等光荣任务,成为徐州军民国防教育流动基地。同时,依托碾庄烈士陵园、王杰烈士陵园、小萝卜头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推出“革命先烈追思游”、“淮海战役战场游”、“马陵山宿北大战纪念游”等红色旅游线路。新建的双拥展览馆,再添创建新品牌。
典型引领增动力
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徐州市涌现出一大批双拥先进典型,双拥之花在彭城大地越开越盛。
示范引领,挖掘人民群众中的拥军能量。无论何时,人民群众中都蕴藏着似山高、如海深的拥军能量。开展新形势下的拥军优属工作,徐州市特别注重营造“行行拥军、人人拥军、天天拥军”的氛围。近几年来,尽量做到部队驻训、海训和演习到哪里,书记、市长就带队慰问到哪里,群众性拥军活动就开展到哪里。
全市既有从16岁开始拥军的“子弟兵母亲”庄印芳、30余载拥军未了情的“老妈妈拥军队”等一批老典型,也培育了积极开展学生国防教育的徐师一附小,“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鼓楼小学,“用新时期王杰精神,谱写拥军新篇章”的王杰小学,全国十佳“最美拥军人物”曹迎军、倪振娥夫妇,“拥军迷”、“马大哥”马新存,诗书画印总关情、文化拥军固长城的张浩等一批新典型。
整合资源,多层次、多渠道宣传双拥典型。充分利用徐州日报、徐州电视台等媒体开设《基层双拥工作风采》专栏宣传典型;贾汪区马庄村民兵营发挥民兵乐团优势,自编自导自演身边典型。徐州市把双拥典型向国家级媒体推荐,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宣传报道了多位拥军模范事迹。
唱响品牌,推动双拥工作纵深发展。在徐州的城镇、社区,处处可以感受拥军热情;在徐州的校园、景区,处处可以触摸拥军的见证;在徐州的舞台、荧屏,处处可以领略拥军的风景,1000万徐州民众的拥军热情已从组织发动到民间自发,从政治任务到精神追求。
驻徐部队被群众视为亲人。20多位“奶奶辈”的老人组成“老妈妈拥军服务队”,为战士洗衣拆被、缝补浆洗,和战士们谈心,结下了30余载母子情。
曹迎军、倪振娥夫妇,近30年来坚持拥军不断线,每年拿出数十万元慰问部队,足迹遍及西藏、新疆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他们的100多台“拥军服务车”穿梭于城乡,义务接送军人军属。他们设立50万元“立功受奖基金”,奖励优秀官兵。夫妻拥军网也成为一块温馨的拥军园地。
沛县朱寨镇广播电视站站长张浩常年深入西藏高原、南疆海岛、东海前哨,通过录制音视频为官兵和亲属互通信息,安定军心;图书业经营者王公民,推出军人购书优惠卡,免费为官兵提供订购、邮购服务,为部队赠送图书7万多册;个体户田传红18年义务为军人理发;诚实守信好青年王斌权,一心报答部队救命之恩;铜山区苏家村党总支书记许兴国,致富不忘国防;创办“双拥驾校”的郭飞已经减免近千名复转军人学费、为20多名有驾驶特长的退伍战士提供岗位。
全市群众性拥军服务组织达1400多个,1343支拥军志愿者服务队、10多万人活跃在基层双拥第一线。其中最典型的是泉山区,“拥军服务队”已发展到14支、800余人;驻徐王杰部队学雷锋模范班,近40年来把“要做好人就要做好事,多做好事才能做好人”作为永恒不变的班魂。
深度融合谋共赢
近年来,徐州市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双拥内容、创新活动方式,以双拥创建活动为载体,以解决军民关心的问题为落脚点,打造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路径。
完善制度,党政捧出真情
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情”为主线,抓好军民融合工作,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写进了党代会、政府工作报告、年度计划和党政军主要领导述职内容,列入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重要职责,做到统一部署,统筹推进。
这些年来,徐州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要思想,把双拥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来推进,把双拥看成神圣的事业来履职。2014年5月22日,市委专题研究调度军地双方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成立军地重点工程协调小组。9月,市委、市政府与军分区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深入推进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意见》,进行新的探索,形成新的制度。
形成制度是徐州双拥工作始终保持动力的根本。健全落实党委议军、议警、重大事项会商、领导定期走访和双拥绩效考评等制度。徐州每年都召开市常委议军会议,专题解决部队建设重大问题。“八一” 和春节期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市慰问团,到一线察兵情、问兵暖、解兵忧。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每年慰问经费近1000余万元。每年,书记和市长都要带领市部委办局和县市区的党政领导到部队参加军营一日活动,和士兵们一起摸爬滚打,体验军营生活,提高国防意识。
双向奉献,军地互办实事
军地互办实事是老区徐州军民的光荣传统,展示了军民融合的魅力。2014年11月,由市政府出资270万元,为驻徐某部机关与营区建设的地下通道工程竣工,解决了该部官兵和家属的训练、生活和出行安全问题;在省政府出资300万元的基础上,市政府出资200万元支持驻徐某部对王杰烈士事迹陈列馆、王杰生前所在连荣誉室进行改扩建工程。
徐州市历来注重找准军队建设和地方发展的共振点,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如,市重点工程、泉山区三胞广场规划地点位于某集团军西南侧。市政府充分考虑某集团军和工程建设的要求,军地双方多次召开协调会。市委、市政府还主动跨出地域界限,与省军区、济空等单位开展军地共建活动。
驻地政府及人民大众不遗余力的支持,换来的是驻徐官兵急难险重任务的主动担当。每年夏收季节,驻徐部队都派出千余名官兵冒着高温,将秸秆运送集中回收点,支持徐州市禁烧秸秆工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过程中,6000多名官兵利用节假日义务劳动,清运垃圾上千吨。近年来,驻徐部队共投入2万多个劳动日、3000多台次机械车辆支持徐州“三重一大”建设。面对官兵们的热心相助,老百姓们纷纷“点赞”。
与此同时,为推进“平安徐州”建设,驻徐部队深入开展参治参建。仅去年,徐州军分区累计为2000多名优抚对象进行临时救济和医疗救助,结对帮扶30个贫困村。同时,协调驻军和民兵与地方公安等共同制订维稳预案,军警民联防联治。驻军部队与70个社区结成共建对子,探索“军地“1+5”共建模式。驻地解放军某医院与辖区内小区结成共建,为重点优抚对象和驻地群众减免门诊费、检查费、医疗费等近千万元;组织医疗专家赴邳州市碾庄中心卫生院,开展“送医扶医老区行”活动。武警徐州支队配合公安机关城市巡逻,多次承担重要活动车辆征调、安全保卫、消防等任务,市消防支队开展消防知识进万家活动,促进了平安徐州建设。
挖掘资源,拓展服务项目
在徐州,挖掘行业资源帮助驻军基层解决难题,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送服务。徐州市银行系统分别与驻军部队结成多个共建对子,提供金融上门服务;徐州市军粮供应站常年义务为驻军送粮油,送粮达上千吨。
送科技。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率先为驻徐部队开展科技拥军、送科技进军营活动,免费为官兵举办计算机培训班、赠送教材,提供就业和创业指导。
送法律。市司法局、徐州军分区联合出台《关于开展军人军属12348法律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军人军属12348法律服务工作站”,打造“法律拥军联盟”。
送文化。每年“八一”和春节期间,组织文艺队伍赴军营慰问演出,为驻军单位培训文艺骨干,把军营文化与群众文化结合起来。
送教育。2013年6月22日,江苏师范大学与驻徐某部共建师德培育基地签约揭牌仪式,标志着全国、全军首家“师德教育培训基地”在徐州成立。这也是校军合作探索师德教育的创新模式。
近年来,徐州先后为驻军赠送图书6.44万册,援建军营图书室160余个,赠送电脑5000台、电视机1300台、文体器材3700件(套),培养军地两用人才1.2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