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花灯传承遇难题

03.03.2015  16:39
宣武市场里,琳琅满目的花灯。
记者 白雪 摄

  曹开君在制作花灯。

  1.做好骨架

  2.折纸

  3.将折好的纸套骨架上

  4.套好灯笼

  5.将贴画粘在灯笼上

灯笼完工
6.

  张家鑫和他制作的花灯。

  

  中国江苏网3月3日讯 (记者林刚)说到徐州花灯,作为民俗手艺,如今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名扬在外,也有了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商品,花样多、品种全,如同时令蔬菜一般在批发市场卖的很红火,商家们等的就是这一季。今天就说说和花灯有关的那些人、那些事。

  “花灯制作后劲乏力

  2月27日下午,市民曹开君一直在家里忙碌着,11件一组的“连年有余灯”就摆在不算太宽敞的客厅里,还剩最后一片大块头的荷叶就要完工了。硕大的荷叶,喜庆的红鲤鱼,娇艳怒放的荷花,还有翠绿可人的莲蓬……灯光闪闪,这组别致的花灯处处彰显着浓郁的民俗味。曹开君在调试灯组效果的时候,老伴就在旁边打下手帮忙。在他们周围,还摆放着一些已经做好的花灯和花灯铁丝骨架、彩纸、针头线脑等材料,客厅里被各式花灯充盈的满满当当。

  今年61岁的曹开君是非遗项目“徐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就跟随父母学习手工扎花灯,因为技艺出众,前来找他订制花灯的人络绎不绝。搁前几年的这个时候,老曹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备材料、画图纸、做花灯,忙乎地根本停不下来,各地专门来定制花灯的活让他都有些应接不暇。今年元宵节,曹开君闲下来了。老曹说:“一方面现在办大型花灯展的突然少了,再者我自己身体原因不方便太累,有零星的上门客户也被我婉拒了。”至于手头正在制作的连年有余灯,只是闲不住手做着玩的,“家里地方小摆不开,前几天晚上搬到室外先试了试灯,街坊四邻都来看,大家都说好。等十五那天我再放到室外,和邻居们一起赏灯,乐呵乐呵。

  做了50多年花灯,现在还在继续坚持,对待花灯,老曹是个很认真很执着的手艺人。“小时候做花灯纯粹是为了贴补家用,维持生计。到现在还坚持做,是觉得人一辈子要做点事;二是觉得老辈们传下来的民间工艺不能丢,要在我们这代人身上继续发扬光大,这也算尽一份孝心吧。”曹开君的话语里透着一丝无奈,“这几年,我在几个小学校教学生们制作花灯,其实孩子们还是很喜欢的。但作为一种传统手艺,很多人觉得这门手艺赚不了钱,不愿意干,也有人没耐心,干段时间就不干了。其实,只要用心去做,这门手艺还是很有前途的。曹开君说,他希望徐州尽早成立花灯协会,加大交流和影响,让这门技术长久传下去。

  -“徐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曹开君教你做花灯

  手工花灯最有味道

  张家鑫是另一位“徐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今年66岁,也是从小就跟随父母学做花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家鑫就开始制作大型艺术花灯,并且屡屡获奖,他有一本厚厚的文件夹,里面装满了以前制作的各类花灯照片。

  “前几天去邳州了,那边今年办一个大型灯展,我过去为这个展制作了一个灯。”见面时,张家鑫刚从邳州到徐州。因为家住四楼,面积也不算很大,卧室床边靠窗的一张写字台就成了张家鑫的工作台,桌子上摆放着一盏做好的红鲤鱼灯,窗台上放着一些很零碎的工具,一盏盏精美的花灯都是从这里开始第一步的。阳台门上挂着一盏大大的红色“”字灯,灯光闪烁,房间里充满了温馨和喜庆。

  “往年正月十五之前,我都会做一些手工花灯,有的送给亲朋好友,有时也专门做花灯卖。早些年,卖花灯的钱是笔不少的额外收入,能贴补家用啥的。”张家鑫说,手工花灯年味十足,所以喜欢的人特别多,只要一推出,很快就被抢购完。今年没做,因为手工的花灯制作比较费时费力,价格也不占优势。现在市场卖的,都是苏南工厂大批量生产的电子花灯,式样也多。不过,说到底还是手工制作的花灯最有味道。

  张家鑫曾经想成立个花灯公司,专门制作大型艺术花灯,但是孩子不愿意跟他学手艺,嫌弃这个行当技术落后,赚钱慢。最后,这事让他很遗憾,不了了之。闲暇时,张家鑫会受邀到青少年宫、彭城书院给学生们上上课,教孩子们如何制作花灯。

  电子花灯卖的最火

  2月28日中午11点,宣武市场花灯销售区,生意红火、人头攒动。

  靠近市场东门的一家店铺前,各式花灯挂满了商铺的里里外外,地上的大纸箱子里也装满各种花灯: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光头强、熊大……基本上热播动画的卡通形象,在这里的花灯上都可以找到,五颜六色的各类花灯让人眼花缭乱,吸引了不少市民和零售摊主前来选购。店主王女士手里捧着记账本、计算器忙前忙后给客户结账,好几个销售人员有的在向客户介绍花灯,有的正在装箱打包。“我做花灯生意10多年了,今年的行情和去年差不多,卖的还不错。”王女士说,她销售的以塑料的电子花灯为主,有100多个品种,价格和去年差不多,从七八块钱到二三十块钱的都有,“卖的最快的就是喜羊羊、美羊羊啥的,不是羊年的时候,这些品种都特别受欢迎,今年是羊年,跟羊有关的题材卖的就更火了。不过,花灯每年也就卖这一季,过了正月十五连铺子都撤了。

  与王女士一墙之隔的另外一家店铺既有塑料电子灯,也有传统的折纸蜡烛灯。有意思的是,卖塑料电子灯的工作人员忙碌的很,卖纸质传统折叠灯的工作人员在四下张望着,面前偶尔有顾客路过也只是看看。销售人员周先生介绍说,这些纸质的折叠花灯根据直径大小,从1块钱到5块钱的都有,很有传统年味,每天大约卖掉两三千只,但这个数量远赶不上塑料的电子灯。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