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家庭农场期待扶持和转型
03.02.2015 13:06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乘着中央“1号文件”的东风,短短两年时间,我市家庭农场数量已从个位数发展到2300余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谁来种田”、“谁来养猪”的问题在这群农场主身上找到了一部分答案。然而,正如任何一种新兴事物必然面临“成长的烦恼”一样,新的问题出现了:靠着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田能种好吗?大量青年人回到村庄做起“职业农民”,如果配套建设跟不上,他们能待多久?如果政策和资金扶持迟迟未能到位,当初许下的“红利”如何兑现?
2361个家庭农场撑起农业“半边天”
“家庭农场”是一种崭新的农业形态,在我国出现不过两年时间。2013年中央“1号文件”第一次提出这个名词,随后家庭农场便以迅疾之势席卷全国,吸引了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回到农村,成为“职业农民”。
大学毕业生蒋超是我市第一个拿到家庭农场营业执照的农场主。这个28岁的小伙子毕业后便回到贾汪区紫庄镇,和父母一起养殖家禽,2012年春天,他承包了近1000亩土地种植黄桃、水蜜桃。次年3月,拿到家庭农场营业执照后,他种植的桃子因有品质保证被沛县一家企业收购一空。
眼下,家庭农场已成为推动我市农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许多种粮大户和养殖大户纷纷办起家庭农场,经营内容包括种植业、水产和畜禽养殖业。目前我市共认定家庭农场2361个,经营总面积达43.6万亩,平均每户经营面积为184亩。其中,规模最小的二三十亩,最大的有数千亩,有328个家庭农场经营面积超过500亩。
土地的集中利用客观上推动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也为农场主带来了较为丰厚的经济收入。
铜山区棠张镇胜芳葡萄种植家庭农场成立于2013年6月,农场主史光胜一家投资400多万,流转了300多亩土地,引进9个品种的葡萄、提子和桃子进行种植。2014年,农场销售总收入达到900余万元,实现利润600余万元。同镇的红雪白羽家庭农场规模只有40亩,年利润也达到了55万元,占到家庭总收入的90%以上。
政策和资金扶持迟迟不到位
短短两年时间里,全市家庭农场数量猛增,但后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接踵而至:扶持政策难以落实,贷款难申请,农村配套设施不健全。
徐州市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在提案中提出了“政府扶持政策落实不力”的问题。提案中写道:“政府对土地规模经营的优惠、补贴政策不能有效落实,97.3%的家庭农场应领取的种粮补贴却仍旧发给土地流出方,挫伤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水利设施、农田道路、供电系统等具有公共属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由家庭农场负担。”
此外,社会化服务组织缺位,融资体系建设滞后,也制约了家庭农场的持续发展。根据调查,目前我市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尚属空白,家庭农场基本“单打独斗”。据统计,71%的农场主反映,他们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农机租赁、农产品销售平台服务;92.6%的农场主表示需要银行贷款,但遇到贷款障碍的比例高达73%,依赖民间借贷的家庭农场占到60.8%。我市农村金融服务业发展滞后,再加上融资机构的选择性歧视,导致家庭农场抵押贷款、融资成本和难度较大。
家庭农场要积极转型升级
徐州市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建议,当前我市要着重建立健全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三个机制:积极引导、统筹协调的“准入机制”,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服务机制”,完善稳妥的“退出机制”。
一方面,我市应统筹规划土地流转推进速度与家庭农场发展规模,确保家庭农场发展规模与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劳动力转移情况、农业机械化水平相适应,一般条件下,将新增家庭农场规模控制在300亩左右;另一方面,应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巩固乡镇涉农公共服务机构基础条件的同时,大力培育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社会中介、行业协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家庭农场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乡镇建立“家庭农场协会”。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在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和农村配套建设水平的同时,家庭农场本身也必须保持市场“敏锐度”,适时转型升级。
“家庭农场机械化运营成本比较高,即使享受到一定的补贴,如果生产一般的农产品,那么规模不算大的家庭农场比起农业大公司、生产大户显然是没有优势的,甚至有可能竞争不过普通农民。”棠张镇农经中心主任夏庆永说:“家庭农场应当抓住城市市场的多种需求,生产高质量、有特色的品牌产品。”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03.02.2015 13:06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