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切换“绿色跑道” 百年煤都蝶变生态之城
6月初,徐州矿工刘林经营的芝麻油作坊在贾汪农贸集市开张。去年10月,他所在的旗山煤矿封井,完成徐州城区矿井的“最后一关”。尽管有过迷茫,但刘林还是勇敢开始新生活。如今,36岁的他每天收入100多元。
在刘林身后,站着两万多名同样面临转岗的矿工,他们见证着去产能背景下的徐州转型。作为全省唯一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这座百年煤城必须回答一连串时代命题:
资源逐渐枯竭,发展的着力点靠什么?生态环境恶化,幸福的宜居地在哪里?产业结构单一,振兴的新动能何处寻?地处苏鲁豫皖贫困带,如何扛起“中心城市”大旗?
“还城市以绿色,向生态要效益,用产业促振兴,带动区域大发展。”践行苏北发展新理念,聆听省委书记李强为徐州谋划“三个作用”的新定位,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表示:“徐州一定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在淮海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
山清水秀成“最大资源”
“把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让良好生态成为徐州核心竞争力。”6月3日,徐州市委常委会举行会议,研究并原则同意《徐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传达落实苏北发展座谈会精神,徐州围绕生态发力,下决心抹上绿色底色。
曾经的徐州,脏兮兮、灰蒙蒙、黑乎乎。面对着几十万亩采煤塌陷地,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钢如此形容:“这是地球伤疤,城市黑洞。”
狠抓修复、狠抓治理、狠抓减排,徐州坚决不留被污染的GDP。在国家5A级景区云龙湖,逾7平方公里水域与云龙山交相呼应,演绎彭城山水的最美风景。如今的徐州,有一串让人惊叹的“绿色名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今年初,住建部公示“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徐州名列“综合奖”首位。
由灰变绿,徐州的实践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样是绿色生产力,生态包袱也能变成生态资源,促进生活富裕,带动生产发展。
靠着煤炭,徐州贾汪区马庄村曾挖到“第一桶金”。“依托资源起步,甩开资源发展。”村书记孟国栋给村子重新定位:主打民俗特色和旅游经济。“挖煤让村集体赚了钱,不过环境一团糟,大车一过,到处煤灰,隔着马路看不见人。”他介绍,村子紧挨由塌陷地改造的潘安湖景区,随着这两年全区旅游“旺起来”,上百名村民到景区打工,还带火村里民俗艺术团,每年演出200多场。56岁的村民夏桂美,看家本领是表演“赶毛驴”,旺季时每月挣3000多元。“家里有三四亩地,没事和大家轮着演,什么活都不耽误。”她说。
打出生态牌,徐州更具吸引力。“徐州过去最大的资源是煤炭,现在我认为是生态。”参加江苏发展大会的澳大利亚澳森集团董事长尚玉忠感慨家乡变化大,牵线沛县与澳方马利威尔市共建友好县市。去年,邳州引来诺贝尔奖得主费尔,推动当地半导体产业跨越发展。费尔说,选择邳州的重要原因是“环境很漂亮”。
徐州市市长周铁根向记者介绍徐州的生态规划:把融入江淮生态大走廊作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龙头工程,实施两轴、两湖、10个生态特色片区和20个生态敏感点的生态空间规划,建设生态景观、新型城镇、经济发展、综合交通和文化旅游五个走廊。徐州要求,将来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个10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态片区,构筑区域生态保护屏障体系。
老工业基地切换“绿色跑道”
瞄准绿色靶心,徐州转型箭在弦上。
最近,徐州正紧锣密鼓筹备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消息一出,有人不解,此类会议多在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举行,为何花落徐州?
“服务外包,是徐州杀出的一匹产业‘黑马’。”徐州市商务局局长臧晓鹏一语点破其中缘由。微软、IBM、甲骨文等国内外知名公司,近两年纷纷落户徐州,使当地服务外包产业呈井喷发展势头。去年,徐州跻身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全市服务外包合同额4.4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9倍以上,实现总量江北领先、增幅全省第一。
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转型的老工业基地更呼唤新经济。在服务外包这匹“黑马”的身后,是生物医药、环保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的群马奔腾。不少人赞叹,徐州的“经济家底”更厚实,“产业面孔”更多元,发展后劲更强劲。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徐州上下的共识。“最初也有干部疑惑,是不是可以不要发展工业?” 徐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钱钢说,徐州必须依托产业实际,变换绿色新跑道,坚持久久为功,努力冲出转型关口。
一批“新”意十足的产业项目正抢滩徐州。6月10日,软通动力徐州创新综合体项目启动,助力信息产业大发展。此前,徐州智慧信息产业园开园,引来华为、浪潮、新加坡电信NCS等30家国内外品牌企业签约入驻。由江苏淮海科技城、徐州科技创新谷、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联手的“一城一谷一院”总体规划,最近基本编制完成,将为创新驱动提供阵地……徐州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负责人姚建林说,中关村实施“走出去”发展,徐州是全国布点的第三家,目前已招引企业186家。
绿色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势头正劲。“迈向中高端,冲顶世界级,我们的发力点是信息化、智能制造和互联网。” 徐工集团挖机事业部副总经理宋之克介绍,由徐工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已有近32万台设备在线入网。客户可随时查看机械的位置、轨迹、油耗等信息,提供精准的远程运维诊断等高品质服务。
“相比苏南,徐州发展起步晚,不过起点应该更高。”张国华认为,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突出抓好产业振兴,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为此,徐州明确四大任务:全力推进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和发展现代农业。
在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吴先满看来,徐州的产业发展已摆脱对煤炭工业的主导路径依赖,走向产业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从而支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实现基本小康,进入到引领区域发展的4.0时代。
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每到周末,徐州各大景区和商场随处可见来自苏北及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汽车。作为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徐州的辐射影响力可见一斑。论“淮海客”占比,徐州旅游点超40%,中心商圈消费超30%,三级医院住院病人和外来购房者均占三分之一。
“徐州交通便利,生态环境好,各方面发展快,对周边吸引力强。”山东省社科院副院长杨金卫最近来徐州考察,如此点赞徐州发展。
“当前,徐州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完全能在探索发展新路上有更大作为。”张国华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徐州必须全力以赴干应该干、能够干、干得好的事,在增创特色优势中实现跨越发展。而在该干的事中,很重要的一件就是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徐州,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推进淮海经济区规划建设,省委书记李强更是明确要求徐州发挥龙头作用。此次苏北发展座谈会强调,未来江苏将打造“1+3”的功能区,即以扬子江城市群作为工业经济主战场,同时打造沿海经济区、生态经济区和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
省委进一步确立徐州在全省的战略地位,给徐州指明发展方向。徐州将在全省和淮海经济区大格局下谋划中心城市发展,以新发展理念指导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创新驱动力、产业集聚力、功能承载力、生态环境竞争力、文化影响力、公共服务供给力,重点打造淮海经济区经济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开放包容、生态宜居、充满人文魅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徐州正加快经济转型,把淮海经济区打造成四省边界全新增长极;实施“招金引银”,构建多层次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建立以徐州为中心的1小时通勤圈,计划把地铁通到安徽萧县;打造区域文化共享交流平台,把文化做成产业,转化为发展资源。
“淮海经济区有9个资源性城市、6个老工业基地,各地普遍产业结构层级偏低,生态欠账较多。徐州整体规划城市转型,变地下为地上,变灰色为绿色,为全国同类型地区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示范。”杨金卫说,拥抱“两山”,未来的淮海城市群不但个个是经济新城,更是低碳、智慧、宜居的现代城市群。 ( 陈钢 秦继东 刘刚 王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