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工业重镇为百姓赢回碧水蓝天
蓝天碧水,是最大的民生。近日在张家港冶金工业园(锦丰镇)采访时看到,这个工业重镇在投入巨资实现空气质量明显改观后,又在农村实施了以治水为核心的生态修复工程,赢回百姓期待的碧水蓝天。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理念,为各地带来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点转向农村
张家港冶金工业园(锦丰镇)经济总量占到张家港全市的三分之一,汇聚着沙钢集团、华尔润、韩国浦项、沙洲电力等工业“巨头”,是名副其实的工业重镇。
虽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冶金工业园(锦丰镇)每年占据苏州市25%-30%的工业能耗,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均占到张家港全市一半以上。
自2012年开始,《冶金工业园(锦丰镇)大气治理三年行动工作计划(2012~2014年)》实施,通过政府配套奖励,企业加大投入整治大气污染。目前已投入12亿元资金,新增大气污染物减排能力二氧化硫1.4万吨每年、氮氧化物0.8万吨每年、工业粉尘0.5万吨每年,空气质量明显改观。
“大气污染三年行动计划结束以后,我们迅速把目光转向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张家港副市长、冶金工业园党工委书记赵建明介绍,“长久以来,农村地区的环保问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历史的欠债,加上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农村地区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对农村环境的治理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且晚做不如早做”。
城乡统筹推进,成为园(镇)生态文明建设发力点。去年底,园(镇)召开了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会,实施了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在农村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即建设“一个自然生态村(埭)”、“一条生态路”、“一条生态河道”、“一片生态广场”、“一个生态教育基地”。
农村生态修复瞄准“水变清”
宽敞的社区广场上,各种健身设施一应俱全;开阔的沥青马路上,车辆时而穿梭而过;清洁的河道水面上,清晰地印衬出两侧树木的倒影;家前屋后井然有序、干净整洁……如今,福利村老围埭105户村民的生活环境令人羡慕。
说起这大半年来村庄的变化,福利村村民宋勤生喜笑颜开,让他感受最深的还是水变清了。“以前就是河里人家种的菱,菱上面覆盖了之后,底下的水都发臭。现在你看,都不种了,水质就变好了。”宋勤生家门口就是一条河,河道整治后,河水变清了,和隔壁几户人家一起,在里面养了点鱼。
村里投入200多万元,进行道路拓宽、河道疏浚、绿化种植、生活污水截污纳管,还建起了一个生态广场。“要想保持现在的美好环境,离不开长效管理,这就离不开老百姓的参与。我们在整治环境的时候,特别注重引导农民参与进来。”福利村党总支书记肖正才介绍,村里特意花钱在河道边上种上了树,由老百姓自己打理,最大限度地调动村民参与建设美化家园的积极性。
“村里出资把老村部前的河道进行了清淤,把一些居民门前屋后的大环境彻底整治,村民们都很欢迎。”在耕余村,村书记孙小平一直被其他村民追着问,何时才能改造到他们的家门口。
自“五个一”工程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园(镇)已累计投入资金超3000万元,其中各村合计投入近500万元,进行道路绿化、河道清淤等工作。
生态建设等不及却也急不来
等不及却也急不来,这是园(镇)为这项农村生态修复工程定下的“调”。园(镇)已经列出了计划表,利用一到两年时间完成试点之后,再进行全面推广,推动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如今,老百姓对生活环境的期待越来越高,民生诉求很强烈。因此,即便经济发展因为大气候波动,但民生事业不能有起伏,要坚持不懈。”赵建明说,但好事要想办好,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这样反而把好事办砸了。锦丰地区有27个保留村庄,居住着3万多户农户,仅仅是实现生活污水全部收集处理,预算就达到6亿元。今年开始, 园(镇)还启动老镇区雨污分流建设,涉及万户居民,预计将投入1.7亿元。这么多民生工程一起开工,即便是锦丰这样的苏南经济发达乡镇,也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因此,离不开精打细算、循序渐进。
推进生态建设,既要长远谋划,也要精雕细琢,让蓝天碧水也释放出生态效应。在注重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提升的同时,园(镇)还引入乡村游、农家乐等农业旅游三产服务项目,形成吃、游、住、行产业链。冶金工业园(锦丰镇)光明村,处于一干河西侧生态农业园的核心区域。记者看到,在该村靠近一干河的一条名为南光公路的东侧,12幢休闲小木屋以及水上娱乐设施等配套工程已接近尾声,以后游客可以在这里观光、垂钓;金南港农业产业园内,总投资1200万元,占地7000平方米,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建造集农业生产、观光采摘、科技研发、新品展示、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展示大棚。每逢周末来此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
(李兴中 李仲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