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组PK 引发节目模式创新的思考
作为第22届上海电视节的重要板块,6月6日上午举行的“世熙奖·第三届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大赛”现场人满为患。从400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六档模式提案,经过激烈角逐决出最终座次。在现场参与评审的国内外知名模式研发专家、学者眼中,这6个“金点子”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国本土原创电视节目模式创新与生产的趋势。
互联网基因获点赞
镜头一:6位明星将分为两队,每队化身一部智能手机,通过完成三轮对抗任务,陪伴1位素人机主度过有计划的一天——让明星化身为“手机”、探讨现代人与手机的关系,《成为手机吧》脑洞大开的创意获得了英国BBC黄金娱乐金牌制作人露易丝·雷恩博、搜狐视频制作总监王一等评委的点赞,并最终问鼎“最佳模式奖”。
尽管从一个点子到模式、从模式到一档节目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就题材本身的创意而言,《成为手机吧》是王一眼中最新鲜的一个,对于手机与人类关系的思考让他感到“眼前一亮”。露易丝·雷恩博也认为,这个由互联网终端手机延伸出的点子“很有原创性”。
事实上,携带互联网基因也成为此次大赛入围作品的一大亮点。6档节目中有3档都与网络、科技相关,比如心理推理真人秀《忘年CP》采取的就是网络直播的方式,纯网互动武侠体验真人秀《侠之大者》在网络直播之外,还结合了“网友在线打赏”“为明星更换装备”等网络游戏的元素和体验。
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看来,随着网络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也已成为传统电视节目重要的题材来源之一。“与互联网深入结合将成为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创新的一种趋势”。
“去明星化”还有多远
镜头二:崔永元带领4位性格各异的名人入住一户中国独特家庭,在3天的共同生活中通过“收集家庭线索”“与可疑人物面谈”“指认X-man”等环节找出家庭中隐藏的假冒家庭成员X-Man,在崔氏幽默引领推理的同时,发掘温暖感人的亲情故事和家族传承——韩国模式创意人柳志妍的《崔永元的家族发现》获得“最受观众欢迎奖”。不过,打动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主任马宏的并不是崔永元这个名人的卖点,而是节目对情感的描述和着力点。
《崔永元的家族发现》《成为手机吧》《忘年CP》《侠之大者》以及回忆体验类真人秀《穿越你的青春》、演播室脱口秀《王石与王石》在原创思维上各有千秋,然而这六档节目模式毫无例外地打出了“明星牌”,这也是当下中国电视节目制作“重明星”的一个缩影。
对于电视节目使用明星太多,以色列知名电视节目制作人、以色列顶级电视节目模式制作公司Armoza Formats总裁Avi Armoza表示出了担忧。他认为,明星费用是电视节目不能承受之重,如果明星成本占六成以上,电视台甚至会破产。从全球节目模式来看,“去明星化”也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那么,如何在控制过高明星成本的同时,赢得最大范围的社会关注度?
在马宏看来,《崔永元的家族发现》赢得现场观众“芳心”,根本上还是源于这个节目的家族化和跨代际特点,使其具有全龄收视的特质。“那些能够捕捉到普通人情感的节目最具打动人心的力量,才能获得最广泛的受众”。
在这方面,原创节目模式《中国诗词大会》无疑是“去明星化”也能赢得高收视率的最佳代表。在2016年收获4.86亿不重复人次收看的优秀成绩,《中国诗词大会》凭的就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原创力。
很多与会专家强调,唯有“去明星化”,真正回归到内容本身、回归到节目模式的创新本身,才能真正改变我国以引进借鉴境外节目模式为主的“输入”状态,加快中国模式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任何一档电视节目,只要能满足事实传递、情感传递、价值传递其中的一种功能就能获得成功。现在我们欠缺的是如何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这也是中国电视节目制作人努力的方向。”陆地说。 (李淼 )
SONY公司带来的4K拍摄器材。本报记者 牛春颖 摄
华策影视携多部热门IP作品亮相电视节。本报记者 牛春颖 摄
以手机为创意源的《成为手机吧》在6档模式提案中脱颖而出。本报记者 李淼 摄
获奖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用最质朴的生活影像反映平凡中的不凡。本报记者 李淼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