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崖式”降温来袭 专家提醒谨防五类疾病
中国江苏网11月25日讯(记者 郭蓓 通讯员 钱钰玲 刘敏 崔玉艳)本周“断崖式”降温后,冷空气步步逼近,寒潮汹涌来袭。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多科专家提醒广大市民,寒冷天气谨防五类疾病。
呼吸内科:感冒、哮喘、慢阻肺开始发威
呼吸内科朱晓莉主任医师: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如不及时增添衣物或者像老人、孩子这些免疫力地的人很容易感冒。冷空气刺激后气道免疫力下降,功能受损,继而气道反应性增高,引起咳嗽、胸闷甚至哮喘、呼吸困难等。因此气温骤降时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容易病情反复或加重。
专家还提醒,体质弱的人寒冷天气最好减少出门,出门时可戴口罩,增加衣服,重视头部、胸背和足部保暖以免着凉。
消化内科:一夜寒冬,老胃病容易发作
消化科陆枫林主任医师说,天气转凉时是胃肠道疾病高发期,因为低温刺激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急性胃痉挛、胃溃疡、胃肠炎等胃肠道疾病。
近来接诊的好多患者都是受凉后“老胃病”发作,专家提醒,本身有胃病的人到了这个季节要特别注意保暖,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腹部受凉。在饮食上要注意暖胃养胃,多喝热水少吃冷食。
心内科:天冷了,心脏很“受伤”
“降温后,冠心病、心梗等病人明显增多。”医院心血管内科汤成春介绍说,大部分冠心病患对天气变化的敏感性高,特别是寒冷天气。初冬气温变化大,突然的寒冷刺激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天气转冷,户外活动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诱发心梗。气温骤降,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出现心肌缺血,这是秋冬季节引发心脏疾病的重要原因。另外,冬季呼吸道感染多发,易诱发肺炎,这也会造成心脏负荷过重,成为心梗的重要诱因。
神经内科:冬季,脑梗“说来了就来了”
“昨天一天门诊就收治了3、4个中风病人,有个病人血压升到200多。”中大医院神经内科郭怡菁副主任医师介绍说。
冬季是脑梗高发季,特别许多老人晚上上厕所或早上起来就中风了。这段时间也是一天中最寒冷的时刻,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悬殊,低气压、高湿度,都易刺激体内控制血管活动的神经,造成小动脉血管的持续痉挛,使血压骤然上升,卒中意外也接踵而至。晚上睡眠时,人处于静止,血液粘稠度增加,也是中风高发于这个时段重要原因。
专家提醒,一旦发现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眩晕伴呕吐等症状时,必须高度警惕,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骨科:天冷了骨折多谨慎行动勤补钙
中大医院骨外科主任王宸教授说,冬天气温低血管收缩,肌肉和韧带柔韧性较差,对关节保护力度减弱,运动中稍不慎就会造成关节损伤及骨折。寒冷刺激下,还有诱发腰痛、肌肉痉挛等。另外,为防寒保暖,冬季人们通常穿得比较臃肿,动作灵活性、身体协调性都受到影响,且人体骨骼僵硬脆弱,很易失去平衡而摔倒。 王宸提醒,在寒冷天气里尽量减少出行,出行时最好是有人陪伴或者辅助拐棍等等,不要穿易滑的塑料底鞋。室外锻炼时尽量避开结冰路面,室内运动也要充分进行准备活动,伸展肢体,进行“预热”。
中医内科:给身体保暖要多补充能量
中医内科朱欣佚副主任医师:温度骤降,冬季外界温度较低时,身体就需要更多热量维持体温,也就是要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天气冷的时候,可吃点羊肉和牛肉散寒暖胃。但羊肉、牛肉都含有蛋白质和脂肪,患胃溃疡、胃酸过多的病人,有胆囊炎、胆结石的人,高血压、高血脂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要尽量少吃。
消化功能好的人可吃些糯米食物,糯米消化慢,耐饥,还有温补脾胃作用;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可喝些红糖水来迅速补充能量,糖水易于消化吸收,可在短时间内补充碳水化合物,糖尿病人不能喝。
有基础疾病的人若不能多吃肉也不能喝糖水的话,就要注意增加衣物。秋冬季节穿衣原则是以保暖舒适为宜,选择柔软、轻薄的衣服贴身穿,外面搭配一件蓬松的毛衣或羊毛衫来保暖,外套可以选择防风的冲锋衣等。裸露在外的头部、脖子、双手可用帽子、围巾和手套来遮盖,以减少热量流失。
原标题: